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城一中副校长刘秀云带来了关于改革优化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议。刘秀云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学校出现了生源流失和教师短缺的恶性循环。同时,农村学校教师结构也不合理,缺编严重,青黄不接。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的确令人担忧。由于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薄弱,生源流失严重,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均衡是关键。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须针对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 首先,要保证一线教师数量充足。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区域内的学校摸底核查,准确掌握师生数量。在此基础上,按生师比规定,报请当地政府足额配备教师。确定教师数量时,既要考虑生源变化,建立农村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又要考虑产假、疾病等偶发因素带来的临时缺编问题。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当裁减教育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人员,让其充实到教学一线,或腾出岗位编制招聘一线教师。 其次,要保证一线教师队伍稳定。保证教师队伍稳定,一要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在评优和职评上适当倾斜;二要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建设优美的工作环境;三要实施乡村教师"定向招聘",签订工作协议,规定服务期限;四要规范农村教师的借调、选调选聘办法,杜绝关系户以"借调"之名,离开偏远地区。 再次,要提高一线教师队伍质量。人事部门要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招聘教师,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推行教师 "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实行城乡教师定期交流轮岗;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各校也要制定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集思广益,攻坚克难,采取有力措施把这项工作落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