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在接受采访时说,办学最核心的是教师队伍水平,高校要改革就要提高教师水平。可在历史悠久的大学里,教学队伍的历史包袱太重,沉淀多年的教师队伍可能很大部分不合格,如果不改革,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要想提高质量,必须把水平不高的教师整顿出去,重建教师队伍。(7月8日澎湃新闻) 众所周知,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台下听讲的青年学子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承载着社会的希望,甚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的讲台担负着极其神圣的职责。然而,由于诸多因素限制,大学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也是导致不少大学生"不学无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这一点,相信不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有深切感受。回忆美好的大学岁月,既有德高望重令人景仰的教授,也不乏蒙混过日、误人子弟的南郭先生。笔者作为一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当时所就读的文科院系共有30余位教师,真正令学生折服的只有五六位,仅占20%左右,基本胜任的大约有20余位。剩下几位那就完全不敢恭维了,所谓的上课就是找一本与学生手头教材不一样的专业著作或者拿出一本已经发黄的讲义,照本宣科。学生则依样画葫芦一字不落地记笔记,甚至还有极个别教师连顺畅地读下来都有困难…… 毫不夸张地说,大学是真正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方向和道路的关键时期,能不能遇上好的老师可谓至关重要。一位德才兼备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散发出独特气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观念与言行。若干年后,很多人回首人生道路,都会感慨大学时期的恩师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可以想象,如果遇人不淑,甚至碰上连教小学都有问题的所谓大学教师,岂不是人生的莫大悲哀吗?人生之痛,莫此为甚! 如果在高等教育很不发达的时代,大学师资问题难以解决尚情有可原。但时至今日,笔者的学生们回母校聚首之时,通常还会吐槽大学里的各种"奇葩"教师,这似乎就太不正常了。大学教师是一个令人产生无限敬意的职业,岂能名不副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可以适度抬高大学讲台的准入标准,从源头上避免"南郭先生"们混入教师队伍。前不久,四川大学就酝酿了一项新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证》和《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双证的老师才可以上讲台,博士生毕业不能直接当老师,需要先做专职博士后,学术水平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才可以给学生上课。 其次,让行政和学术适当分离,以学术独立自主来激发在职教师的积极性。诚如朱清时先生所言:南科大这五年做得最成功的就是建了一支很优秀的教师队伍。南科大的行政和学术是分开的两条线,行政不干预学术,学术能够独立自主。要想把教师队伍建好,就必须这样。 实事求是地说,高校行政化一直以来为人们所诟病,突出表现为高校领导权力、金钱、学术"通吃"现象。而这种"通吃"对学术构成了极大伤害,严重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有鉴于此,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实施高校去行政化。近年来,各地也纷纷推出类似的尝试举措。前不久,湖北宣布在省属高校开展校级领导干部任期全职化试点,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从事管理工作,原则上做到"五不":任职期间不参加学校学术委员会、不申报教学科研项目、不参加教学科研评奖、不参与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不申报各类人才工程项目。考虑到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复杂因素,一时之间完全实现去行政化或许不太可能,但这种行政领导全职化方式不失为有益的探索,有利于解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联姻合体、混淆不清的问题,这无疑是教育的正确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