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年人民网两会调查结果出炉。在网民投票选出的10个最关心的两会热词中,""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成为投票最高的选项。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领衔,崔玉英、邢善萍、雷春美、陈义兴、湛如、曹晖等10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提出探索实施体育教育测试过程性评价,将体育科目纳入中高考考试科目范围,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等分数。(5月21日团结网) 政协委员们提交联名提案,力图改进中小学生评价方式,从中高考选拔考试入手,全面提高体育在学校的位置,看似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但是否能够达到全员锻炼的目的,还需进一步细究。 通过将体育纳入中考高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推动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只是一厢情愿罢了。诸多地方已经将体育纳入中考,且逐年提高分值比例,有的已经与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科目等同。但结果又如何呢?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正在催生体育的应试化,为学生带来新的学习负担。 中考列入必考科目,就开始重视体育,这种重视终究是以应试为导向的重视。学校重视的是体育成绩,而非学生的身体素质。当中考体育成了应试体育,中考结束,体育锻炼便被束之高阁。进入高中后,还是一门心思抓学习,全心全意搞应试。视体育为硬性任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非但没有因为中考体育而被激发,反而被应试体育磨灭了。 基于此,将体育纳入中考、高考,且放在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只会进一步加剧学校体育应试化,给学生带来巨大的体育训练负担,为应试教育"添砖加瓦"。 学校体育应贯穿到平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体育的快乐,享受到体育的乐趣,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而非外压式促动。与此同时,对体育的考核也应将重点放在平时,关注体育课程开设、体育活动开展、学生过程性参与、学生阶段身体素质等内容,并将其作为考核学校工作、地方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以此推动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