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多巴胺投资法


  绿色经济时代来了么?从投资上看,未必。
  最近在上海出差遇到了多年前的一个同事,我们约在梅隆镇广场附近吃素菜,但是在那家素菜馆等着吃饭的人太多了,我们只好跑到了旁边一家空空荡荡的韩国菜馆。
  这个同事是个有点理想主义的家伙,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写一本关于绿色经济的书,而现在正在做一本关于"绿金"的杂志,号召人们进行低碳消费,并且认为使人们碳排放量降低的行业也会得到最好的发展。从道理上推论,我们吃肉食也是一种"罪孽",因为产生肉食所用的碳会比素菜所需的碳要高的多,比如三公斤的饲料才能产生一公斤的牛肉,生产一公斤猪肉则要四公斤饲料才行。从眼前的情况来看,绿金时代的到来似乎也得到了证实,那个素菜馆看起来很稀缺,只有我们这些没耐心等素菜的人才会离开去吃"低等"的普通菜。
  但作为一个喜欢怀疑的人,我还是疑惑绿金时代真的会到来么?产生这种怀疑的根据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在幼年时期经历过中国的短缺时代,虽然那只是个短缺时代的尾巴。在肉食品短缺的情况下,父母曾经买一种所谓的人造肉来骗我们,那种人造肉的造型基本上是一块抹了廉价胭脂的劣质豆腐,味道足以让人迅速地感到饱腹感。如果在餐桌上出现真正的肉食,我们最理性的行为是争取把尽量多的肉夹到自己的饭碗里,而慑于家长的权威,我们最后会被迫做出一种礼貌性的谦让。
  根据这种经验,在一个肉资源短缺或者预计肉资源将要短缺的时代,理性的人是会尽量减少自己的吃肉量,以维持那个大盘子里还能保持一定肉丝量,使得以后可以细水长流;还是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理性,尽量去夹更多的肉到自己的饭碗里?
  我想结果应该是向那种方向发展—那些聪明人说不定会为了更多的肉丝发明出一种类似于小型推土机的遥控夹肉机器来。为了不把餐桌弄得一团糟,所有进餐的人会签署《不许用推土机夹肉协定》,而这个协定对应到人类的碳问题上就是那个《东京议定书》,或者《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如果肉是稀缺的,人们会尽量向自己的饭碗里夹肉,这个场面一点也不难堪,其实它正好验证了狭义经济学的三个假设:首先经济学讨论的是稀缺的问题,其次人们是理性的,人们是自私的。如果谁预期人们面对稀缺会呈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姿态,那倒是把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全都推翻了。所以如果可以成立的话,绿金时代就是个反向的经济学问题,也就是说它的探究成果,就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碳,这也是我们会使碳一直呈现稀缺的原因。也许生物进化就是这样的,碳的获得会让人的头脑中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其实让人兴奋的物质是种混合物,在这里用多巴胺做代表吧—我们还是草履虫的时候这种观念就已经形成了,也正是这种刺激,让我们从草履虫进化成了人,人这种比草履虫更复杂的生物组织比其他动物更能从自然界吸取碳资源,可以说相对于其他动物,人类本身就是那个能夹取盘子里更多肉的推土机。
  在碳稀缺的情况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多巴胺的需求才会发明各种办法去蒙骗自己的大脑。比如,素菜菜单上会说素火腿,素螃蟹,提示你那些油炸豆腐会像真火腿和真螃蟹一样好吃。低碳电动汽车:低碳排放,像烧油的汽车一样跑得快,而且一样方便。但这些小骗术每每会像我小时候吃的那种人造肉一样铩羽而归。
  从投资的角度考虑多巴胺的分泌量也是很有意义的,可以说,能促使人们分泌多巴胺的行业才是最赚钱的。比如说毒品交易,钞票印制,烟草,但是这些行业由于过于赚钱已经被政府用强力控制住了,普通投资者不能对这些部门进行投资获取利润—在中国,烟草是国家专卖的,投资者也不能投资—一般的投资者只能寻找那些次级多巴胺刺激行业进行投资。当然到具体投资中,除了要考虑到多巴胺的分泌,还有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所以多巴胺分泌的多少,是衡量一个投资是否能带来高收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根据上边的逻辑,投资到那些抑制人们多巴胺分泌的"绿色经济"从长期看多半是个错误的决定,简单的说如果某个食品企业在号召人们大嚼芹菜或者人造肉,那投资者就应该在市场上坚决地卖出它的股票。
  文|CBN记者 崔鹏
  插画|陈杨
网站目录投稿: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