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应用型高校获得了迅速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积极经验,但是由于许多应用型高校脱胎于原来的师范类或工科类专科学校,在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诸环节仍存在不少缺陷,本科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差等问题层出不穷,本科生缺乏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实践、创新精神的现状,不得不让人对本科文凭的含金量提出质疑。 本文将以工匠精神为落脚点,以我国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我国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基础之上,依据资料文献和实地调研,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调查法,综合分析国内本科生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并得出优化当前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方案,从制度方面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工匠精神的具体应用提供支持与改善。 【关键词】工匠精神;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高校 时代正在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尚美的情怀、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优秀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我国当前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些许弊端,亟待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也应围绕工匠精神的应用这个定位展开。 本研究将基于传统工匠精神,调查研究我过本科生人才培养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检索、问卷采访获取数据,逐步分析工匠精神在本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存在意义;通过理工类与文科类、与专科生、国内与国外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对"工匠精神"的关注程度与应用程度的比较分析,结合三个精神层片及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进行分块分析,总结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疏漏和改进方案;同时根据国家政策、本科生自身、企业人才需求、当地教育局以及走访企业归纳整理本科生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欠缺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完善,得出一套科学完整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方案,减少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为国家培养更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具备专业理论基础与一技之长的"匠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强调"中国制造2025"时指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国以来,片面追求速度,粗而不精的"中国制造"在世界留下了深刻烙印。然而对于最重要教育阶段之一的本科生教育,国家却没有对"工匠精神"的开发有明确的指示,学者们相关研究亦甚少。然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本科生作为近期未来创新主体,更应得到关于"工匠精神"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工匠精神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对策与分析,将有希望从制度层面解决本科生缺乏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就业难以及就业质量低等问题,为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全建立添砖加瓦,提升本科生对于工匠精神的探索与挖掘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学术有潜力、实践有作为、创新有成果的优秀人才,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尚能最大程度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真正增强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服务于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学术有潜力、实践有作为、创新有成果的优秀人才服务于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本研究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剖析与发掘,发现其精神内涵远不止认真细心如此简单,还包括追求完美与精益求精的态度,行事过程中的耐心与坚持,专业与敬业的精神,以及无时无刻保有的探索与创新的理念。当代"工匠精神"是在古代"工匠精神"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 "创新"作为"工匠精神"中的重要内涵应被给予相当的重视。"工匠精神"是根植于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创新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而且创新要以实践为基础,创新产品和工艺最后还是要通过实践完成。通过调查,本研究发现,当今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并未提供给大学生足够的追求实践和创新的平台,当前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有利于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内涵中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还未很好的体现在本科生中教育培养之中。其原因是自身,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学习过程中功利性过强,学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导致的创新机会缺乏,社会风气浮躁均阻碍了本科生对于未知的探索与创新的渴求。 那么如何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好的融入本科教育模式之中呢?首先,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今的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机械盲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专业与课程设置缺乏适应性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培养模式大而空泛,针对性不强。应把办学思路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的转型高校要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瞄准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开展联合培养。 其次,要建立兼具教学能力与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思考的引导与思维的养成,"授业"的同时兼具"传道",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 另外"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对"工匠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继续加深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形成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内涵。与此同时,对国外本科生教育发展经验及"工匠精神"进行系列报道,让公众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認识。 【参考文献】 [1]张培培. 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J]. 浙江社会学,2017,(01):75-81+113+157. [2]杨红荃,苏维.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 职教坛,2016,(16):27-32. [3]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职教论坛2014,(22):66-69 [4]陶文辉,马桂香. 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 职教2017,(02):60-64. [5]潘天波. 时间性向度的工匠精神:重建困境与可能回答[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6]朱凤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01):96-101. [7]丁彩霞. 建立健全锻造工匠精神的制度体系[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15-120. [8]巢居鹏. 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4):19-20. [9]李新华. 从三个维度看"德国制造"[J]. 开放导报,2017,(01):84-87. [10]叶军.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和支柱[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03):63-65. [11]朱士中. 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 江苏高教,2010,05:147-149. [12]仇丽萍. 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04:53-58. [13]冯磊. 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及途径[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3:155-156+159. [14]蔡秀玲,余熙. 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及其启示[J]. 亚太经济,2016,05: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