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四个要点


  企业如何实施名牌战略?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复杂在哪里?一是名牌本身就是综合性的东西,所以,名牌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是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名牌战略是有区别的。具体的名牌战略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我这里只能讲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要点。
  第一个要点:要全面认识和发挥名牌的五个威力
  名牌有五种威力,我们要全面发挥这五种威力。这五种威力是: 市场开拓力。凭借品牌的信用作用,名牌可以做到"四卖"——卖得贵,卖得多,卖得快,卖得久。
  四个"卖"不可能全占了,占一条或两条就不得了。"茅台"就占卖得贵,再占卖得多就比较困难。"二锅头"占卖得多,再占卖得贵就比较困难。也有占两条的,像"可口可乐",首先不是靠卖得贵,而是靠卖得多,此外还占了一条卖得久。可口可乐不需要通过技术革新再推出什么新产品,永远就是卖那个红色的碳酸水就可以了。卖得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资产内蓄力。企业的无形资产存放在哪里?就存放在品牌里。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仓库。不仅如此,品牌还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互促进和转化的反应堆。我国古代的老子早就讲了。"世界万物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无相生"。在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无相生是最普遍的现象,也是最奥妙的现象。品牌就是有无相生的中介和纽带。不懂得这个道理,其实就不懂得现代市场经济。
  资本扩张力。同样的有形资产在不同的品牌覆盖下,其质量和能量是不同的。比如银行贷款,有名牌,可以信用贷款,没有名牌,只能抵押贷款。企业在扩张的时候,拥有名牌的企业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海尔"吃休克鱼",康佳用一千万资金控股一亿多资产的企业,其实都是因为它们是名牌。在市场竞争中,名牌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那就是可以无偿地占有他人的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而合理合法。在我国,这是一个大量存在的事实,只是人们没有开窍,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大量的贴牌生产,实际上就是外国企业利用他们的名牌占有了我国企业创造的大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但这是合理合法的。
  企业适应力。企业适应力是被中国企业长期忽略的一个观念。市场竞争并不完全是"优胜劣汰",如果只是这样就没有好企业的垮台,小企业的由小变大的兴起。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市场竞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老虎是优者,但不是适者,所以快灭亡了。老鼠不是优者,但是适者,中国人即使把它定为"四害",全面动员,也消灭不了它。企业必须注意自己的适应力——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力。市场的变化,无非是产品的变化,产业的变化,对象的变化,地区的变化。在所有这些变化中,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最通用的桥梁就是品牌。海尔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员工凝聚力。实施名牌战略,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凝聚员工。因为名牌形成的自豪感就可以有助于员工加强自我约束。
  第二个要点:要抓住名牌战略的核心
  企业名牌战略的核心是"名实循环"。所谓"名实循环",就是善于以实造名,又善于以名促实。名实循环的操作,应该是根据不同企业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具体方式方法。
  例如,要注意"以实造名",通过实际操作,不仅造就好的产品,更注意造就好的名声。海尔的"砸冰箱"的故事,就是以实造名的典型案例。按一般的思维看, "砸冰箱"是愚蠢的行动。因为当时海尔刚刚起步,经济还处于困难的境况,76台质量有问题的冰箱,并不是有很严重的问题,修理一下,还是可以卖的,砸掉了,变成了废铁,是一笔相当大的经济损失。但从以实造名的角度看,就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举动。这一砸,不仅教育了职工,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良好的反响 ——海尔对质量要求得就是这样严格,不合格的产品必须从头来,决不凑凑合合再给消费者。冰箱砸了,海尔的牌子却响了。
  例如,也可以"借实造名"。TCL成为我国彩电业老三的时候,它还是自己一台彩电都不生产的。当时它看到中国市场彩电非常俏销,于是决定用别人生产的彩电,贴上自己的商标尽快打入市场。它这样的经营策略也获得了成功。
  例如,也可以"借名启动"。地处安徽合肥的荣事达,开始生产洗衣机的时候,怕自己的牌子不行,就为上海的"水仙"牌贴牌生产,在取得经验之后,才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一举成功。
  例如,也可以"嫁接名牌"。大家记得,有一个时期,许多厂家的冰箱都用了中外嫁接的品牌。光阿里斯顿就有八家嫁接,有"长风阿里斯顿"、"长岭阿里斯顿"、"伯乐阿里斯顿"、"美菱阿里斯顿"等等,都在自己的商标后面,加上外国名牌的尾巴。这一方面是"屈服"于中国消费者的崇拜洋货的心理,一方面也是借用外国名牌提高自己的身价。后来,到了一定时候,他们都把外国的尾巴砍掉了,自己的品牌也树起来了。
  例如,也可以许多小企业联合起来造大名牌。"恒源祥"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途径和方法,总的原则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自己的创造。
  有的企业说,我现在在实施名牌战略。我问怎样操作的?听了他的回答,我说,你并没有真正实施名牌战略,只是在"说"名牌战略。为什么我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就是因为在它的经营管理中我看不见"名实循环"这个核心。
  第三个要点:找准自己品牌的主要支点
  在谈到中国打造自主品牌的时候,人们往往遇到一个障碍,那就是认为中国的核心技术不行,打造世界名牌几乎是不可能的。以汽车产业而论,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我国的自主品牌,很难谈得上完整的民族汽车工业。有人则认为,现在谈论汽车的自主品牌还为时过早,因为我国没有核心技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品牌的基础是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不可能造就品牌,即使造就出来了也没有什么意义。他们举出"联想"为例。联想的牌子应该算是做出来了,但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所以经营起来很困难,并不能靠牌子赚多少钱。有品牌跟没有差不多。
  这里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否我们就一定完全没有核心技术。第二个问题,品牌是否只靠核心技术打造?除了核心技术,品牌还有没有别的支点?第三个问题,品牌和核心技术是什么样的关系?核心技术支撑品牌,品牌对核心技术的形成有没有促进作用?
  对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核心技术我们的确是差一些,甚至可以说差得很多。但不等于我们一概没有核心技术,也更不等于我们永远不可能改变这种状况。青岛的"金王"蜡烛,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它先是利用劳动力的优势,以贴牌生产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有了一定的实力和经验之后,就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它们和科研单位合作,使用了一种新的蜡烛材料,燃烧时间长,而且减少了污染,于是它靠核心技术成了世界知名的蜡烛品牌,它的圣诞节蜡烛已经占世界市场的 70%。 对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除了核心技术,造品牌可以有多种支点。综合世界名牌,大约品牌至少可以有如下七种支点:
  第一种支点是核心技术。
  因为有了核心技术,我的牌子就响了。依靠这种支点成功的,美国"英特尔"是代表。因为它掌握着电脑芯片最先进的技术,所以别人无法与它竞争。而它的下游的产业也尽量沾它的光,不管是什么品牌的电脑上,都要在显著的地方贴上"INTEL INSIDE"的标记。
  第二种支点是产品特色。
  就世界汽车产业而论,几个大公司的品牌靠什么支撑呢?在核心技术层面大家相差并不多,它们的品牌确立主要靠产品的特色。"奔驰"是老板的车,为坐在第二排的人设计的。"宝马"是驾驶爱好者的车,是为坐在第一排的人设计的。"沃尔沃"则强调安全。美国的汽车"卡迪拉克"等等突出舒适豪华,日本的"丰田"、 "尼桑"则注意节油。意大利的"菲亚特"、法国的"雷诺"更多地面对普通消费者,以普及型轿车树立自己的品牌。光靠技术支撑品牌,是不稳定的,因为技术在不断进步。只有靠产品特色,品牌才比较稳定,因为特色一旦形成,就成了自己的而且别人拿不走的东西了。
  第三种支点是独特创意。
  用一种创意把硬资源和软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自己的知识产权,形成一种经营模式或产品样式,然后用品牌把知识产权覆盖和保护起来。这也是品牌的一种支点。"麦当劳"、"肯德基"都是如此。虽然都是汉堡包,都是快餐,但到了他们那里已经是经过创意的模式,于是这种模式就成了他们的知识产权,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用一种创意做支点,使自己的品牌获得了成功。
  用独特的创意支撑自己的品牌,在我国的中华老字号当中可以看到这种智慧,"全聚德"的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就是杰出的代表。据统计,建国初期,我国有1万个中华老字号,1978年统计剩下2000个。目前,其中只有20%经营得还不错,大多数没有继续发展起来。对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需要做新的发掘,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使它们发展起来。
  第四种支点是优势产业。
  借助于优势产业可以造就品牌。例如深圳的中集集团,就是借助于集装箱这个优势产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企业,世界市场占有率达到40%左右,居于本行业的全球主导地位。当然由于它的产业的特点,一般的消费者对这个品牌还不熟悉,但在本行业却实在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品牌。上海振华港口机械也有同样的例子,它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以上。
  第五种支点是优势环节。
  在整个行业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抓住了优势环节,也可以造就自己的品牌。在电脑这个产业,中国企业处于劣势地位,但联想抓住了和消费者衔接的这个环节——起码在中国的市场上,我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长的时间崛起了。最近,联想兼并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许多人议论纷纷,但柳传志充满了信心。有人问他,IBM做电脑赔了钱,你拿过来就能够赚钱吗?他是这样回答别人的问题的:IBM是穿着西服卖油条,当然要赔钱,我现在是穿着便服卖油条,有可能赚钱。他这里说的就是利用"低成本"这个优势环节,去锻造自己的品牌。现在,第一年的财务报表已经出来了,已经赚钱了。
  第六种支点是优质服务。
  靠优质的有特色的服务同样可以造就自己的品牌。 服务更多的不是依靠技术,而是靠经营,靠企业精神和企业管理。服务行业的品牌主要是这样造就出来的。"国美"之所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就是一开始就提出并实行了这样的口号:"北京电器市场销售的最低价"。靠低价特色,它取得了成功。其实,美国"沃尔玛"的起家,也是靠了这一条。 靠服务造就自己品牌的不仅是第三产业的企业,第二产业的企业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海尔"就是出色的代表。海尔产品的质量当然是好的,但它最超出别人的地方,是它的"五星级服务"。消费者从它的星级服务中不仅得到了放心、方便,而且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它的"真诚到永远"的口号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它品牌成长的最重要的支撑点之一。
  第七种支点是文化内涵。
  品牌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是因为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消费一种产品,除了消费它的物质价值之外,还要消费它的文化价值。而品牌的文化价值主要存放在品牌之中。利用文化造就和提升品牌价值就成为品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品牌的文化支撑,可以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大文化层次。美国的"仙尼蕾德"公司是华人在洛杉矶兴办的。它卖的保健品所用的原料是中国产的枸杞子、麦冬,但它为这种保健品注入了文化含量:中国传统文化。它用"阴阳五行平衡就是健康"这样一个中国的文化理念来造就它的品牌形象,即使在对中国文化很不了解的美国这样一个国度也获得了成功。我国剑南春酒在打造自己品牌的时候,集中在一句广告语:"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唐朝是中国的盛世,在世界上,中国人被称为"唐人",中国人集聚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它注入的也是中国的大文化。
  第二个层次是具体的文化遗产。江苏的"红豆"就是利用了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山东的"孔府家酒"、"孔府宴酒"则是直接利用了孔子的名声和文化。
  第三个层次是创造一种文化消费价值。我们可以发现,外国的许多大的品牌都非常重视造就自己品牌的文化消费价值,并用一句通俗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像"耐克"的"想做就做",就很适合年轻人的胃口。
  上面说的这些,无非是要说明品牌的支点是多种多样的,造就品牌存在着广阔的途径,我们要重视核心,但不能在"核心技术"这一棵树上吊死。
  对第三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核心技术和品牌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品牌和技术的关系是双向的。核心技术是品牌的重要支点,同时品牌也是企业形成和发展自己核心技术的不可缺少的平台。对中国企业来说,由于技术的起点比较低,就更要重视品牌这个平台的能动作用。
  我国汽车产业中奇瑞、吉利的道路很值得重视。还有另外两家——黑龙江的"哈飞",辽宁的"中华"也走的是这样的道路。"中华"的口号说得好:"中国的品牌,世界的智慧"。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发现一个最大的趋势,那就是资源正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着新的整合。在这个整合中,有的是"整合别人",有的是"被别人整合"。关键是掌握自主权和主动权。这中间的规律是:只会制造,没有品牌,即使制造得再好,技术再好,也只能被整合在别人的平台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如果有了自己的品牌,即使自己的技术一时落后,也可以把别人的好东西拿来,整合在自己的平台上,加快形成自己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从而掌握了自主权和主动权。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没有真正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客观地说,我国作为一个弱势经济的国家,不可能在一切领域都去整合别人而不被别人整合,但起码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在可以争取的领域不放弃自己的努力。贴牌生产是要做的,借用别人的品牌也是可以的,但我们努力的重点,应该放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上。
  第四个要点:品牌管理的九个环节
  品牌管理有三个层面、九个环节:
  品牌管理的第一层面——品牌品质。
  包括三个环节:
  品牌设计。包括单个品牌设计和品牌体系设计。
  品牌设计有许多要求,最重要的要求是两条:
  一条是要有特色。品牌在市场上的作用是要容易辨认,容易记忆。什么样的品牌容易辨认、容易记忆呢?就是有特色的品牌。这就象人一样,有的人有特点,看一眼就记住了,有的人没有特点,看十遍也记不住。前一种人适合当演员,后一种人适合当间谍。品牌就是类似当演员的那种"人"。为了有特色,许多商标设计采取了出奇制胜的办法。"酒鬼"这个品牌一出来就被大家记住了。因为它有特色,骂人的话成了商标,含有了褒义,并且做了一个广告语:"酒鬼喝酒鬼,酒鬼不醉",很妙。"黑五类"是文化革命中的一个政治术语,结果被用做黑芝麻糊产品的商标,也很快流传了。吉林的一家药厂原来的名字怎么宣传人家也记不住,后来老总修来贵忽发奇想,改为"修正药业",很快被消费者记住了,因为文化革命批判修正主义很多年,这是 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词汇。
  一条是要明确品牌覆盖方式。品牌有两种基本覆盖方式,一种是特覆盖,一种是泛覆盖。特覆盖方式,品牌的个性有很强的产业和产品的针对性。它的好处是从品牌特色人们很容易和产业或产品产生联想。但缺点是覆盖面太窄,不能用于其他产品。 "十里香"可以用于饭店,不能用于药店。"活力28,沙市日化",是洗衣粉的品牌,后来他们搞大了,要做矿泉水,就不能用这个品牌了,"活力28"矿泉水,人们会怀疑里面有洗衣粉。一种是泛覆盖,品牌没有产业或产品的特指性。"海尔"、"SONY"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明白了这两种覆盖方式,我们在设计品牌的时候就要选择好。如果你想主要搞专业化经营,那么你就可以设计特覆盖品牌。如果你想搞多元化经营,你最好设计泛覆盖品牌。
  品牌体系的设计是更重要更复杂的问题。我在我的《名牌论》一书中,把品牌体系归纳为四大类十二种。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里有两种品牌体系值得特别说一说。一种是基本框架的品牌体系。象海尔的家族式品牌体系就属于这一种。"海尔"是老爷子,下面有子子孙孙,一大家子。冰箱是王子系列,空调是英才系列,洗衣机是丽人和神童系列等等。还有一种是经营战略性的品牌体系。象青岛啤酒在扩张的时候采取的"船舱式"的品牌体系,兼并了一个企业,保留原来的商标,但用两行字把这个商标连接到青岛啤酒的大船舱上,上面的一行字是"青岛啤酒系列",下面一行字是"青岛啤酒集团监制"。这样的品牌体系,获得了"效应是整体的,风险是局部的"的效果,保证了企业大规模扩张时的安全。"五粮液"则采取了"品牌联盟"的品牌体系,保证了品牌效应的最大化。"浏阳诃"、"金六福"、"京酒"等等都是别人的品牌加盟到五粮液集团作为一个分品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分品牌都由五粮液给它们装酒,而品牌的宣传和这个品牌产品的总经销则由这些品牌的拥有者来做。这种互相依托的共赢方式,使五粮液和加盟的品牌都受益。这种品牌体系成了资本运作——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运作的纽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五粮液成为我国白酒业的绝对冠军。目前五粮液的年销量达到48万吨,排行第二的不足十万吨,说明了这种品牌体系的威力。
  质量战略。我们要从质量管理上升到质量经营。质量管理是把好东西造出来,质量经营不仅要把好东西造出来,还要把好东西卖出去,卖出好价钱。这里最关键的是: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断进行市场需求的细分,要有具有竞争力的性能价格比,把文化含量也当作产品质量来运作等等。 市场定位。定位根据三个坐标——档次、对象、地区。产品卖给谁,即对象要明确。产品是高档、中档、低档要明确。产品卖到哪里,是中国,是外国;是中国哪个地区,是外国哪个地区,要明确。许多品牌没有市场定位的概念,有的还把市场定位搞错了。例如云南曲靖烟厂把"福牌"定位为高档烟。这就是定位不准。因为信福文化的主要是农民,而农民是不抽高档烟的。它还有一个品牌叫"阿诗玛",文化内涵比较深,但却没有定为最高档的烟。
  品牌管理的第二层面——品牌形象。
  包括三个环节:
  文化内涵。要把与经营相匹配的文化内涵注入到品牌中。前面已经讲过的,"仙尼蕾德"注入了中医药文化,"红豆"注入了唐朝诗人王维作品的内涵,"孔府家酒"、"孔府宴酒"注入了孔子的文化,都是这样的事例。 消费价值。这里说的是区别于物质消费价值的文化消费价值。我们把中国烟草品牌"红塔山"和美国烟草品牌"万宝路"做一个比较就清楚了。"红塔山"为什么风靡一时?主要靠它的物质含量——好烟叶。至于文化含量就说不清楚了。所以,当别的品牌也有了好烟叶的时候,它的差异化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而"万宝路"的风行更主要是依靠文化消费价值。它通过多年的宣传,成了一种"阳刚之气"、"男子汉"的文化消费价值,人们消费"万宝路"更多地是消费这种文化含量,而且这种差异化的文化永远存在下去,是别人难以取代的,因此,它就可以长期地占据着"霸主"地位。"万宝路"的阳刚之气就是这种消费价值。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还未形成自有的消费价值。
  企业文化。品牌要形成企业品牌,企业名牌,必须注入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内容很丰富的东西,全部都包括进去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关键是要把企业的理念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融进自己的品牌中。消费者认识企业和我们认识人是一样的,认识人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核心价值观。《三国演义》怎样刻画曹操呢?为什么大家认为他是奸雄呢?就是作者塑造了曹操的这样一个核心价值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海尔"的品牌深入人心,与它宣传的核心价值观有关,消费者都可以说出他的这句口号:对消费者"真诚到永远"。
  品牌管理的第三个层面——品牌传播。
  包括三个环节:
  销售网络。销售网络是以"实"为主的传播体系。人们接触一个品牌并留下印象,日常的大量的渠道是企业的销售网络。销售渠道是卖产品的,是卖服务的,但实质是卖声誉的。小天鹅就清楚地要求它的销售网络和销售人员明确这一点。 销售网络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产品销售和品牌销售的关系。许多企业把产品销售放在第一位,把品牌销售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结果出了问题,最终也会影响产品销售。一件西服卖两千元,很畅销,结果就多生产,生产多了卖不动,就销价成五百元一件处理。产品是处理完了,品牌也贬值了。花两千元买的人会骂你,花五百元买的认为你是低档货。
  宣传沟通。三个主渠道:广告、新闻、公关。
  大多数企业都重视广告。广告是一门大学问。企业要有人专门研究广告问题。广告最主要的问题是效果问题,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问题。谁都知道,在全部广告费用中,至少有一半是白花的,但谁也难以确定我花的哪些钱是属于白花的那部分。广告有个最基本的规律,那就是下线和上线。下线就是起这样的那一条线。比如某一种产品广告的下线是500万,你打广告花了450万,市场还没有动静。你觉得广告不起作用,不再打了,也就永远不起作用了。你再继续打50万,也许市场就有变化了。有了变化你继续投入,一般说,投入越大效果越明显。但有个上线,到了这个上线,你再投广告也不起作用了,再继续投,市场效果甚至会掉下来。上线和下线是一个潜在的规律,究竟某一个产品的上线和下线在哪里,是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广告有不同的战略和策略,这需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与广告相比,企业对新闻渠道重视得不够。原因恐怕是三条,一条,没有认识到新闻宣传的重要性。一条,认为新闻宣传是新闻媒介的事情,主动权不在企业手里。一条,不懂得新闻规律,想做不会做。
  与广告相比,新闻至少有三条优势:一、广告是老王卖瓜,自己说自己好;新闻是别人说你好,更具客观性和可信性。二、广告宣传的一般是抽象的概念,那怕是很精彩的广告语,也是一个概念。新闻宣传讲的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三、广告要花费相当大的费用,新闻宣传所用的经费比较低廉。
  如何认识和利用新闻,主要是两条。一条要懂得新闻价值。听起来这是很专业的问题,但并不神秘。所谓新闻价值其实就是四个字"普遍兴趣"。什么事情社会上感兴趣的人越多,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企业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把经营价值、技术价值简单地等同于新闻价值。你的利润率很高,不等于有新闻价值,光说你赚钱多,还会有负作用。技术水平如何高,消费者并不懂,他也不感兴趣,要讲出这种技术的应用和消费者有什么关系,解决了他们的什么问题,才有新闻价值。还有一条,就是要能够提供有趣味的新闻事实。张瑞敏抓新闻宣传成功的诀窍就在于他会"编故事,讲故事"。不是用文字编,是用操作和事实编。
  评价保护。国家、政府、社会各种中介机构对品牌会有各种评价。这是对复杂纷纭的市场信息的筛选和提炼,可以帮助消费者对品牌进行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的实质是市场文化,就是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凡是郑重的、具有权威性的评价,企业应该积极参加。
  名牌保护很重要。名牌的最大敌人是两条,一条是自己的停滞,一条是别人的假冒。"假作真时真亦假"。 再说说地方如何实施名牌战略。
  第一点,地方政府要把名牌战略当作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名牌是改革和发展的结合部,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必须放到应该有的地位上加以重视。
  第二点,地方名牌战略的重心是支持本地名牌的发展。在政策和规划等方面应该对此予以重视。青岛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第三点,利用名牌整合、提升当地经济。政府要注意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品牌的打造,产业链的形成,充分发挥"城市载体效应","产业聚集效应","名牌外溢效应"。温州的经验,漯河的经验都值得重视。
  第四点,实施名牌战略是综合工程。任务包括:创造名牌,宣传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工作包括:名牌理论,名牌舆论,名牌法制,名牌战略,名牌活动。
  第五点,必须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政府要建立主要领导同志挂帅的名牌战略实施领导小组。要建立综合社会各种力量和方面的专门实施名牌战略的社会团体。目的是综合发挥企业,政府,立法执法机关、舆论机关、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多方面的力量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品牌管理和实施名牌战略的人才。
网站目录投稿:寄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