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候,在人们还不明白什么是商品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以物易物去生活,到了后来商人的出现,虽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现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更加明白了买卖的不可缺失性。而且人们也越来越发现相比较普通的行业,自己做生意赚钱确实要更加多一点,但是背后承担的责任和奉献也就更大一点。而且做生意里面的学问很深,门道有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生意越做越大,有人却赔个精光。我国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商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商业巨头,就是因为他们懂得经商之道,在实际操作中也总结出了了自己的生意经,就比如这句俗语:"三分毛利吃饱饭,七分毛利饿死人",就是很适用的道理。 三分毛利吃饱饭 任何人做生意都是为了盈利的,没有人是奔着赔钱去的,所以我们在正式开始做生意之前都会将所有的事情考虑清楚,做什么生意?店铺开在什么地方?主要的目标客户是什么?成本(房租、商品成本、其他成本)是多少?卖多少钱才能赚钱?这些问题我相信是很多做生意的人都会遇到的情况,尤其是卖多少钱才能赚钱,不过老一辈的人在生活中已经发现,做生意拿到三分利的时候就刚刚好,这样商家也可以依靠这个利润维持生活,而对于顾客来说也不会觉得很贵,商家和消费者都能接受。 七分毛利饿死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生意的时候,当利润提高的一定的高度,商家不仅不会赚到钱,反而会一败涂地,这是因为你净利润提高了,势必就会比别人高出许多,那样的话还有谁愿意去你那里买东西了,久而久之,生意也就黄了。人们常说无奸不商,商人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但是过分地追求利润,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么做,表面上看起来自己会赚的多,但是消费者不会买账的,消费者也要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所以一昧的涨价不仅会失去大量的客户,对于企业的形象和口碑也是有害的。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那些一直追求暴力的企业最后都会因为失去客户而倒闭关门。所以古人才告诫我们"七分毛利饿死人"。 所以说做生意是有窍门的,作为商人,首先要站在消费者的位置考虑问题,始终要记得顾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所以做生意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那不是长久之计,要有长远的眼光。高利润的诱惑力是很大,但是为了把生意做得更强更大,那就要有长远打算,不然只顾眼前的一些小恩小惠,把企业自身的招牌都给砸了,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在想挽救回来那就很难了。 老祖宗总结的这些俗语,还是很有道理的,这都是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生意经,时至今日还是很实用的。做生意的朋友不妨注意一下这个,要想生意做得长远,在多让利给消费者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这样消费者满意,成了回头客还会将生意介绍给别人,那么你的生意自然就不愁不赚钱了。 小编有话说:在商场上有一个著名的"250定律",说的是:在每一位顾客的背后,都大约有着250个人,他们都是与客户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比如说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加入一位推销员在年初的一个星期里见到100个人,其中有2个客户对他的态度感到不满意,那么到了年底,由于连锁效应就可能会有1000个人不愿意再和这位推销员打交道。所以说,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如果你赢得了一个客户的好感,就等于赢得了他背后这250个客户的好感。反过来讲,你要是的得罪了一个顾客,就等于是得罪了250个顾客,这就是"250定律",由此可见口碑的重要性。很多人做生意对客户进行都是"一锤子买卖"他们认为只要把东西卖出去,自己就算是转单钱了,从来没有考虑过顾客购买之后的情况,他们往往只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触犯,与顾客所进行的沟通也是单向的,他们不需要客户反馈,相当于一次成交再无瓜葛,而开店就是要门庭若市,每个人都到店消费一次,那你离倒闭还会远吗?口碑,口碑,口口相传才为碑,自己说得再好都不算数,要顾客说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