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想,如果拥有美丽容貌、出众才华且灵动多变、哲理善思又是书香门第的女人最惹男人眼,那么,林徽因无疑该是男人的首选了。 所以,她自然的成为了梁任公的儿媳,建筑师梁启超的妻子,也成为了大诗人徐志摩魂牵梦绕的心上人,甚至于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为了她终身未娶,与邓以蛰联名书出"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缅怀诗句。 与梁思成,可谓是相伴到老,在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是国难战争时期,在他们的好友费慰梅夫妇写信劝他们去美国享受优越待遇时,被二人婉言谢绝,梁思成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如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因为当时正值林徽因病重,梁思成说:"我当然知道这个决定所付出的代价,我不能不感谢徽因,她以伟大的自我牺牲来支持我。不,我认为这也是她的选择。如果说我从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这些伟大的民族英雄那里继承了爱国主义思想,而徽因则除此外比我更多的从拜伦、罗梭等伟大的诗人、哲学家那里学习了反侵略,反压迫的精神。她对祖国的爱,是怀着诗人般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我始终相信,夫妻不仅仅是生活上一生的伴侣,更重的是灵魂的相依。在思想境界所达成的契合由此而生的感情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是那么的无可比拟且永恒的璀璨生辉。 徐志摩在给梁启超的信中曾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而林徽因在提到徐志摩时,总离不开那些文学大家的名字:雪莱、济慈、拜伦、曼殊菲尔、伍尔芙。作者说,徐志摩在对林徽因的一片深情中,已不自觉的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新美感、新观念、新感觉,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所以徽因与志摩的关系,非情爱而是浪漫,更多的是文学关系。在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的《悼志摩》中说:"···致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的昏黑,哀拗的哽咽锁住每个人的嗓子···",并说死亡在志摩看来竟是那"完全诗意的信仰",全篇蘸着血泪一字一句,声泪俱下,令读者都不禁落泪。其实,在我看来,徐志摩对于林徽因来说是一场浪漫、急切、轰轰烈烈的流星雨,骤然来袭,仓促停留,恍然消失不见,却在他划过天际之时给了她所有的幻想跟梦想,切切然的幸福感受,让她知道有个如诗般梦幻的男子曾深深的迷恋过自己,只是那流星的光芒太过耀眼,灼伤爱人的同时也碰疼了自己。 比起徐志摩那急切、轰动如狂风骤雨般的爱恋,金岳霖教授的深情便是那遥挂天边的明月洒落人间的光辉,温润而柔和,极近缠绵。"发乎情,止乎礼"便是金岳霖教授爱情的全部,远远超出简单男女之情的倾慕与忠贞,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超凡脱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便是他爱的独特之处,在爱一个人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己的塑造。在林徽因辞世多年后,他依然不忘她的祭日,一生不娶,所以,"他用一生的痴恋,不离不弃的执着,让我们相信,这世上曾有一双手真实的触摸过永远"。当真成为了林徽因生命中的月亮,一生的守护,一生的眷念,一生无需回眸的默默付出。 最令我惊奇的是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对林徽因的评语:"她是这么的吸引人,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可以清楚看到林徽因的魅力所在了,即使人会随着年岁的增长变得衰老,但美感和热情依然迸发出那么强烈的光和热。远远不止于男人的依托,最能为其标志的便是她的墓碑了:建筑师林徽因之墓,而不是建筑师梁思成之妻林氏之墓。 她主修建筑学,热爱并衷心维护古建筑的完整,热爱文学,热衷诗文,擅长英文,这样一个文理全能的女子,即使是在当代也应是绝代芳华。 风姿绰约的倩影隔着时光的水岸显得隐隐约约,若有似无,水光相接处是一抹浓的化不开的哀愁,但如同这样的美丽,即便多了或浓或淡的哀愁也只是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