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无偿献血是一项文明社会倡导的以奉献爱心为永恒主题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修订,对义务献血进行了规范,献血呈现出法制化趋势,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是,当前血液供应量依旧不足,血库常常出现血荒的情况。为了解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现状和意愿,探索适合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宣传方法和具体措施,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1所普通高等学校进行随机抽样,抽取其中8所高校共400人开展调查,回收问卷365份。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过献血经历的人数量较少但有献血意愿的潜在群体较庞大,因此,如何鼓动这一批潜在献血者践行无偿献血,是缓解如今"血荒"现状的重要措施,本文最后根据问卷中调研出来的影响献血的因素为相关部门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无偿献血;因子分析 近年来,我国血库频繁告急,缺血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临床用血的不足,已经对许多病人疾病的治疗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虽然《献血法》已实施多年,但公民对献血制度以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严重制约了自愿无偿献血的深入开展 [1-2]。目前,高校学生作为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其身体素质较好,易于接受200cc到400cc的献血号召。但由于其受年龄、阅历、心理等因素的限制,会使其献血活动受到一定影响[3]。 本文以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大学生在在献血过程中的心理状况、献血体验、心理知识了解程度,深入剖析大学生献血现状。着重分析有献血意愿但是还没有献血行动的大学生未进行献血行动的原因,为高校开展义务献血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北京市内91所普通高等学校抽取8所高校开展调查。设计样本容量为400人。本次调查采用配额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分层时综合考虑了学校特色、学校层次和年级分布。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采用匿名方式,由学生自线上或线下完成填写。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被调查者的献血情况以及对无偿献血的意愿和态度。 (三)质量控制:在正式调查前先在某高校内进行预调查,以完善问卷,确保可行性。线上问卷由高校官方群中扩散;线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按要求,提前向学生解释调查目的及意义,当场填写并回收,确保调查可靠性。 (四)统计分析:剔除回收问卷中不合格问卷后,将其统一编号录入数据库,数据结果采用SPSS22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发出问卷400份,回收365份,有效问卷337份,男女比例接近1:1;大一到大四的比例分别为24.96%,26.02%,20.41%,19.91%,其余8.7%为硕士和博士;综合类院校同学占比47.26%,非综合占比52.74% (二)大学生献血行为与意愿:在调查的大学生中已参与无偿献血的占17.86%,有献血意愿的人占68.91%,可见大学生中有近一半的人具有献血的想法,但却没有实际行动;男生中有献血意愿的比例为70.5%,女生为48.9%,男女生献血意愿有显著性差异(P=0.009<0.01);献血地点主要为献血点/献血车(31.5%)、学校(56%)、医院(12.5%);献血动机上,筹划已久占72.5%、心血来潮占12.5%、从众心理占10%、被迫强制占2.5%、其他占2.5%,数据表明大学生献血之前多有坚定想法,但由于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无法进行无偿献血。 (三)有献血意愿但尚未献血者原因分析 根据有效数据进行传统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究影响上述有献血意愿的人群至今没有献血的主要因素,探索性因此分析的KMO值为0.715,显著性P值为0.006<0.05,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原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将经过筛选后的因子提取成了两个主成分变量,通过归类和总结将其归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校外献血点设置较少(0.762)、校外献血点设置位置不当,不方便赶过去献血(0.710)、入校流动献血点入校次数少(0.684)、前期手续,验血加上后期抽血时间长(0.550)、与献血点上班时间不合(0.688)。显然,上述因素均受献血机构的控制和影响,属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受周围人影响(0.731)和没时间献(-0.770),周围人的影响会给个人造成一种主观的消极情绪,产生"反正有人去,又不差我一个"这一类的想法,而相对于"与献血点工作时间不合","没时间献"更多体现的是个人主观的懒散和缺乏责任感(因为该类人群是有意愿献血的,不能以始终没有时间来找借口)。由上述分析可知,分析得到的两个主成分在解释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在后文中将结合上述的分析给出对应的结论和建议。 三、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北京市大学生参加无偿献血率为17.8%,与其他地区相比偏低[4],其中男生献血率及献血意愿更高,且有显著性差异,此结果提示我们在高校开展献血工作对于男女应有一定的针对性。从献血地点和动机来看,大学生献血地点以校内为主,其余部分在献血车或医院,且献血前多是筹划已久的,侧面印证了大学生主要是由于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冲突而无法献血这一原因。 从献血意愿角度来看,在当下大学生中,存在着近一半的有献血意愿而未曾行动的同学,无偿献血市场潜力巨大,但是这一部分潜在献血者没有被很好的挖掘。根据之前的分析,这一部分同学一直有献血意愿却没有献血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中献血点数量较少且地理位置不方便到达;而献血点进校频率又低,且时间有限;除此之外,献一次血的流程相对较长,倘若人多则动辄排队几个小时,多数同学由于时间冲突而无法达到无偿献血的目的。基于上述问题,应多倡导无偿献血点进校园,或设立高校常驻无偿献血点,让无偿献血达到"少量多次"的状态,即每次接待少量的同学,避免排长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快节奏生活;同时,在每次献血点进校园前,学校提前做好宣传工作,以便于同学们有所准备。 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并且是无偿献血的主要群体,是无偿献血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发展好高校学生,对无偿献血事业有着重要意义[5]。对此应加强无偿献血公益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明星代言,报道先进个人事迹,普及献血知识的层面,在各种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确保无偿献血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辉,李学军,顾清.2005年天津市居民无偿献血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调查〔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6,1(1):39-41. [2]高东英,代爱英,高国静,等.献血相关的知信行KAP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5):431-433. [3]郑茵红,胡俊风,金志坚. 2007年9-10月份杭州大学生无偿献血分析〔J〕.医学导刊,2007,1(10):74-75. [4]胡利人,蔡澎.医学生无偿献血知识及态度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1,17(7):63. [5]郑茵红,胡俊风,金志堅.2007年9-10月份杭州大学生无偿献血分析〔J〕.医学导刊,2007,1(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