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名人告诉你:能力都是"逼"出来的,很有说服力 文/芨芨草 我们总喜欢说一句话:他是个天才。 这个世界,有天才吗?有。天才就能百分百成功吗?不一定。 我们读过《伤仲永》的故事。仲永少年也是一位天才,但长成之后却变成平庸之人。我们也读过很多年少平凡,但长成之后成为有特殊成就的人才故事。 天才可能比普通人更容易成功,那是因为他们天生禀赋。而普通人想要成才,却需要付出比天才更多的努力和艰辛。 而这个世界,毕竟天才是少数的,大多数的人都是凡胎俗子。但这个世界,有成就的人却不少,他们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拥有比一般人更厉害的能力和本事。 所以,对于大多数平凡的人来说,能力是"逼"出来的,这话,我是认同的。因为,我看过很多很多励志的人物故事。 ┃俞敏洪 在中国,没有几个人不知道"新东方"的吧?知道新东方,必然也就知道俞敏洪。也许,很多人以为俞敏洪从小就是一个英语天才,不然,他怎么会那么厉害的英语? 如果我告诉你,俞敏洪说他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你信吗?也许,每一个不喜欢诗书的孩子,最后能够成功,都有一个被"逼"的经历。 小时候的俞敏洪并不喜欢读书,他背课文,是需要老师"逼"着他背;他的数学作业写不完,会有数学老师"逼"他留下来写完;他的英语老师更绝,关于口语考试的事,老师说:"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会通过的!"用这样的"逼"让俞敏洪无法逃避。 他考了三次大学,第三次才考上,并且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北京大学西语系。从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到考上自己心仪学校的才子,是老师们用"逼"改变了俞敏洪,所以他说,以前对老师有多恨,现在就有多感激! 而考上大学的过程,就是能力的改变。不喜欢读书,自然是没有考上大学的能力的。考上北大,当然也是因为俞敏洪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北大不是想考就能轻易考上的。 所以,"逼"能让一个原本平庸的孩子变成一个人才,就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董卿 写了很多次董卿,因为喜欢她的满腹书香。而董卿的成才,也是被"逼"出来的。从小,她就是在父亲的"威逼"下去做很多事:读诗词,写作业,打工。这些,都不是董卿自己喜欢做的。但是,她没有能力反抗,因为她是父亲的孩子。 当别的女孩子都在镜前梳妆打扮的时候,董卿却找不到镜子,因为,她的父亲不许她照镜子,说丑小鸭永远照不出白天鹅的美来。所以,她只好把照镜子的时间放到学习上。 但时至今日,董卿也在无限感激自己的父亲。如果没有他的"逼",就没有今天的董卿,那个出口成章,书香满溢的才女子! 金星曾说:和董卿聊天,更能感受到诗词的美好魅力。 所以,是父亲的"逼"成就了一个美好而生香气的董卿。 ┃万斯同 古往今来,不是只有今天的孩子才需要逼,古代的孩子也一样,不"逼"不成才。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代崇祯皇帝,是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 历朝历代以来,能够参与编撰此书的人,都是才华非常出众的人才。一人编书,全家光荣。 而清代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就是参与编撰《二十四史》的人。但小时候,万斯同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不止不喜欢读书,万斯同还很顽劣。家里有客人来访,万斯同就经常在客人面前搞乱,让父亲很是生气。 他的父亲就把他关入书房,说没有命令,谁也不许放他出来。于是万斯同日夜呆在书房里面,吃的是仆人送的,睡也在里面。 最开始,万斯同很是抵抗,因为他还小,老想出去玩。但是在父亲的威逼之下,他惭惭收了心,开始静书读书。 从被逼,到主动读书,一年的时间,万斯同有了质的改变。这一年,他在书房中读了很多书,并且心性得到了磨炼,变成自觉喜欢读书,不用再父亲"逼"了。 书读得越多,万斯同就越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管是做人,还是处世,都能从书中得到启示。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万斯同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最终被皇帝看中,命他参与《二十四史》的编撰。也因此,万斯同的名字与《二十四史》一起流传了下来。 所以你看,能力就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些能力,这几位名人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成就。那么今天,我们被"逼"了吗?如果有,是否接受呢?或者,我们自己"逼"自己一下,成功也就会不期而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