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吴志明等108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联名,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中小学生"减负"已经讲了20多年,但就是减不下来,或者说未能实现根本性的减负。吴志明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指挥棒。(5月27日 澎湃新闻)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成教育领域的沉疴顽疾,为中小学生松绑的呼声不绝于耳。2020年人民网两会调查显示:在备受关注的教育改革举措方面,"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成为投票最高的选项。为中小学生"减负"的高招妙招不少,但却并未奏效。学校、家长不愿减、不敢减,其根源在于指挥棒。 当前,"唯分数""唯考试"等在教育评价体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种只问结果、不讲过程的评价体系影响下,升学率高的学校、教师就是"名校""名师",受到追捧;而尊重教育和学生发展规律,实行"慢"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往往不受待见。为此,教师不得不努力成为"取分"高手。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学生负担在所难免。 给中小学生"减负",首先要改变"唯分数"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指挥棒。需要明确的是,"减负"不是机械地做减法。"去分数化"也不是不关注分数,而是由"育分"转向"育人"。 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指挥棒,要回到教育原点,回归教育的初心使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才是"指挥棒"之源。构建新的评价指挥棒,需以此为基础,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着眼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健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市、县政府应以此为根本遵循,结合本地区教育实际,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学校要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以教师评价杠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式,形成中小学生"减负"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新常态。 中小学生"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回归正途,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指挥棒,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地方政府勇气、魄力与教育政绩观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