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心理专家薛伟精神分析的人文立场


  在我看来,它的魅力体现在人文方面。从诞生以来,它就和整个文化系统相生相息,充满人文色彩。它强调一个人的状态,如果你出现某个症状,一定是做为人的某个状态协 调,只要协调好了你这个人,症状就自然消失了。
  1,在心理学各流派中,精神分析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历经一个世纪仍在沿用。你个人觉得,它为何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薛伟:这和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有关,它强调的是"自由"精神——对内在的探索,对自由的追求。经历过漫长的中世纪,清规戒律对人性的约束还没完全解除,现代主义的崛起,唤醒沉睡的自我意识。精神分析应运而生,并走得更加深远,它不断向内挖掘,探索全面的自我。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烙印,使它能日久弥新,得到弘扬与发展。
  2,今天我们会将精神分析当作经典理论和方法,你个人认为,它经典的魅力体现在哪里?也就是说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任何经典,都要结合时代需求来予以创新和发扬,你个人在这方面是如何做到的?做出过哪些努力和思考?
  薛伟:在我看来,它的魅力体现在人文方面。从诞生以来,它就和整个文化系统相生相息,充满人文色彩。它强调一个人的状态,如果你出现某个症状,一定是做为人的某个状态不协调,只要协调好了你这个人,症状就自然消失了——而非像认知行为疗法,更强调生物性的研究,着眼于某个行为或症状的解决。
  各种理论,都要和时代文化相结合来考虑。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于现代文化体系。那时受伦理结构限制,每个人的责任、义务比较明确,个人在家族、社会中所处位置相对固定,就像中国四、五十年前,个人还没生下来,可能就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子,很多事实都是既成,这种确定感,不会产生太多茫然和困惑,但会感觉到没有自由。这种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是结构性的,很清晰,大多是和被限制有关的结构性神经症。
  社会发展到今天,昔日家族式的结构都发生了改变,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和流动空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够凭借个人的能力,获得相对自由的空间,不再受到太多的伦理制约。但这造成另外的问题——失去了确定感,普遍感觉到茫然和失落。症状上也会表现得很模糊,比如说来访者会说不舒服,但问哪里不舒服,他却不太清楚。这时候,他需要一些边界,需要确定感,需要一些聚焦和限制。
  正是这些变化,精神分析治疗在技术上会由原来的渲泄与疏导,而发展到如今的包容和接纳,理论中会强调此时此刻的反应——这和后现代文化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联的。
  3,精神分析是每个心理学人必备的基础吗?咨询师可否直接学习其它方法,而跳过精神分析呢?这样做,你觉得会有什么不足吗?
  薛伟:不能说精神分析是心理学人的必备基础。所有的基础,应该是个人的状态。一个趋向完整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他用什么方法去治,可以适当选择。不过,相对于其他流派,精神分析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个人成长,强调个人状态的调整,强调咨询师的基本素质,强调对症状背后的文化解读。
  相对来说,精神分析是比较容易的,自我完善的道路,它积累了很多方法和经验——它不是惟一的,但是相对容易的。
  4,影响深远往往意味着进程缓慢,比如说治疗中要对来方者的历史进行慢长的追溯和清理,这和现时代的快生活,高效率可能会发生冲突,来访者可能会表现得失去"耐心",这种事情发生过吗?你为此焦虑吗?是如何缓解这种矛盾的?
  薛伟:这是误解。精神分析也有短程治疗,这看要针对什么目标。精神分析要改变一个人,这比改变症状确实要慢。就像中医,看起来反应慢,但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它针对病根。精神分析也发展出很多短程,聚集在症状上的改善,但框架背景还是要这个人发生改变。
  行为治疗往往很快,通过一些刺激等反应取得效果,但人没发生改变,很容易反复。
  要求急切解决问题的来访者很多,这和社会整体浮躁有关。但这正是每个咨询师需要努力的地方,而非对来访者进行一味的迎合。如果来访者非常急迫,可以通过短期聚焦,使他的症状得到缓解,然后再调整个人状态。精神分析治疗的一部分,就是帮助来访者了解到症状背后的意义。
  5,精神分析经过不断发展,先后出现诸如弗洛姆、荷妮、温尼科特等众多佼佼者,对你个人来说,受谁的影响最深?他们的哪些话,使你深受启发?
  薛伟:你提到的几位,都偏重于社会文化对个人心理的影响,我个人也非常认可,尤其弗洛姆。像弗洛姆和荷妮,他们对文化于内在心理的影响,做了很多研究。而温尼科特则在临床上做的工作更多。
  他们每个人的理论都不太一样,比如温尼科特的"过渡客体"的概念就很有意义。(有些小孩到了特定阶段,就会特别"钟情"于某件物品,比如小毛毯、洋娃娃、奶嘴之类,这些东西就是过渡客体,起替代母亲的作用。这些过渡客体是小孩自己找的,不是别人帮他找的。当孩子感觉到成长环境不安全时就会出现,对孩子的内心建构有些积极意义。)
  对我影响最深的不是哪句话,而是一种理念。记得曾读过一本书:《西藏度亡经》(荣格也曾受此书影响):缘起性空。它让我明白,所以的事情都是相依相存,而非孤立存在的。不要绝对地孤立地去界定一件事,因为它和很多事情都有关联。
  这一理念,使我更加透彻地理解症状背后的意义,会更多地从宏观,从社会共存的现象中去察看这些意义,而非局限于具体的症状和表现——透过这些,看到的是整体,而非仅仅个体,是整个现象和问题。
  6,童年对人的一生都影响重大,这一理论已超出精神分析,被各流派所吸收。能谈谈你的童年经历吗?如果从精神动力学角度,你会如何看待这些经历对自身的影响与塑造呢?
  薛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件,但有一些天性从小就呈现出来。
  小时就会对宗教和心理比较感兴趣,没有什么原因,也没有受什么人影响,就是看到宗教的经典比较容易记住和理解,但其他东西就忘记得很快。这令我感觉到,人生下来并非一张白纸。
  这对我影响也挺大的,我们小时就被教育,人生下来是张白纸。但并非如此,每个孩子为什么都如此不同?人在出生的那一点上,就和很多已存的信息相关联,有很多联系——不是和个体相关,而是和整体相关。 现在看来,这些天性里隐藏着探究的愿望,和精神分析比较切合。
  7,无论从个人成长或心理执业提升的过程中,经历过哪些转折点?现在从精神动力学角度来看,这些转折对你意味着什么?
  薛伟:职业的成长,也是内在成长的体现,和内在的心理成熟密切相关。
  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比如开始时,看见一个来访者,就知道是症状是问题,那时似乎很"确定";慢慢地,将症状放到整个背景中、文化中去看,和整个系统相联系时,反倒看不清症状和问题,有些"不确定"了;再到后来,就从开始时主动想控制,努力地去解决问题,转变为跟随和陪伴,对来访者进行包容和接纳,他愿意停在哪儿,就停在哪儿,而非刻意要解决、要改变的态度。
  8,精神分析遭到部分人质疑,可能是因为它建立在不可实证的前提上,比如潜意识、梦境甚至对一些神秘事件的关注,不知道关于这点,有什么新发现?你是如何看待的?有发生在你身上,或者个案中的"奇特"(难以考证)的事件吗?
  薛伟:这些有质疑的人,往往是"科学至上、实证至上"者,所谓的"绝对唯物主义"。这种说法看上去似乎有道理,但事实是量子力学提出后,从物理的角度,也证实了意识和物质的一体性,而非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这些实证,都日渐表明主客观的界限被模糊、消融了。从目前主流的文化来看,也强调事物的关联性,而非主、客观的对立。有些人不愿意接受这些,是希望能抓住一些绝对的东西,来确保内在稳定感和安全感。
  确实有很多"共时"现象,它并非突发事件,也谈不上神秘。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可以从因果逻辑去看,也可以从平行关系去看。比如说一个苹果掉下来,另一个地方发生了重要事件,表面看没有联系,但事实上这与整体的物质运动相关。咨询中也如此,当你和某位来访者的交流阻力很大时,你和他的网络联系就会出故障,而也许线路昨天还是好好的。这在交流顺畅时不会出现,但阻力很大时就会遇上。在我感觉中,这是一种关系,体现了象征意义的一致性,都代表"隔绝"的含意。
  9,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学习精神分析,你怎么回答?
  薛伟:不管是否成为心理咨询师,学习精神分析都很有意义。它是心理治疗中和文化紧密相关的系统,有助于你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心理现象;它有助于自我成长,帮助你更深地探究自我;作为一个基础背景,也是成为咨询师比较容易的途径。
  本文作者周涵(心理咨询中文网主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家支持:薛伟(林紫心理机构首席心理专家)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首批心理督导师、德国埃里克森临床催眠学会认证催眠师。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中方教师,中德催眠治疗连续培训项目中方教师。从事心理卫生工作十余年,曾接受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国际心身医学及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国际创伤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等多项培训。长期作为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的培训教师参加教学工作。主要从事精神分析理论取向的个别及团体心理治疗、催眠治疗和家庭治疗。
  【课程预告】
  10月12日《精神分析周末研讨班第一模块》开课,第一次课程由薛伟老师为大家讲述精神分析的历史,带你回顾精神分析的发展历程,精彩值得期待。
  更有限量试听名额,感兴趣的朋友可报名参加试听,试听仅限一次,每次费用400元,名额有限,欲报从速!
  电话:400-098-0708 转3或13764904307陆老师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南二路440号中粮大厦302室(近小木桥路)
网站目录投稿:凝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