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苦心经营20多年的中小学生"减负",真一个"惨淡"了得,依然一个"急切"了得。所以,当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主委吴志明在今年政协会议上欲提案"减负"时,107名政协委员激起影从,终成《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再戳社会"痛点",在教育界引发新一轮热议。 在笔者看来,急切、热议也好,痛点、惨淡也罢,都是我们的教育环境——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自设牢笼、自陷牢笼所致。 一个牢笼是死抱"升学考试指挥棒"不放。"教育指挥棒"是减负的根本,但有内外之别,教育的最高艺术就是把外根本即"外指挥棒"内化为内根本即"内指挥棒",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美妙境界。 内根本是每个人内心的"上进指挥棒",不仅不是牢笼,还是前进的导向。恢复高考初期,中小学生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只有可怜的几本参考资料,其承受的负担是自己一生的幸福、亲人的全部希望、老师的呕心沥血、国家的急功渴求。对此,绝大多数人不以为负反以为福,天天苦读,乐此不疲。 外根本是外在强加的"教育指挥棒",就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来说,就是"升学考试指挥棒"。虽然素质教育、普及教育、检查型教育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它的负面效益,但由于根深蒂固的传承惯性和急功近利的现实诉求,迄今其依然左右着县域、学校、家庭的教育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门路不断拓宽,升学不再是学生的唯一选择,考试也不再是学业高低的唯一评价标准。但不少掌握基础教育大权的区域政府及官员们还是一直抱着升学考试不放,依然坚持教育就是多考几个人的价值取向。 另一个牢笼是置学生自行"消极减负"于不顾,常常以"厌学"评之,以"不听话"训之,以"不求上进"骂之,以"不思悔改"厌之。 学生的"消极减负"在初中已大面积存在。多数初中生,如果七年级第一学期考试分数不高,觉得自己考普高、考大学希望不大,往往会厌学甚至不学。"消极减负"的结果是学生考试分数乃至学习心态每况愈下,甚至伴有违法乱纪行为发生。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当思考,为什么学生不能按照应试教育的指挥框架积极前行?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消极减负"转化为轻装上阵、积极前行?108名政协委员联合开出了"健康第一"的药方,不过熬药的方法依然没有突破考试的框架。 其实,只要下定决心、果断决策,让基础教育与升学考试直接脱钩,用理想建构型教育全面取代功利考试型教育,进而用以合格为核心的普及教育全面取代以精英为核心的应试教育,用以智慧人格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取代以应试素质为核心的片面素质教育,"减负"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牛鼻子就被牵住了。 再具体到管理层面,县域教育用行政手段管理教育教学的传统需要彻底改革,代之以政府管建+专业机构管导管督+学校自主办学的教育管理模式。让学校、教师和学生真正具备自主构建理想教育的可能,"减负"也许才能彻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