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华为积极布局它才是无人驾驶的突


  12月8日,由中国汽研、罗兰贝格共同完成的《中国商用车车联网白皮书》正式发布。该报告指出,预计2025年中国商用车车联网硬件及服务市场规模达806亿元。
  该报告指出,相比乘用车,商用车车联网盈利模式更为清晰。从商用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角度来看,车联网对TCO(总拥有成本)优化空间巨大,潜在市场价值可达万亿。
  你真的了解车联网吗?
  提起"车联网"一词,大家都不会对它陌生,作为近年来日渐火热的热点词汇,它和"互联网+","物联网"一并被大家所熟知。车联网的愿景旨在解决大城市的拥堵病,其本质是路——网——车——云的全面协同进化。
  简单来说,车联网就是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云平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内等全方位网络链接,主要实现了"三网融合",即将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进行融合。三者基于统一的协议,实现人、车、路、云之间数据互通,并最终实现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智能驾驶等功能。
  从宏观上来说,车联网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很多人了解的车联网,可能只是车联网体系的一小部分而已。实际上,真正的车联网,是V2X(X代表everything,任何事物)——车联万物。
  首先,一辆车包括很多的部件,例如空调、音响、摄像头、发动机、轮胎等。这些部件都可以信息化、数字化。通过安装传感器,可以产生表达状态的数据。例如轮胎,可以安装胎压传感器,产生胎压数据,监控轮胎的状态。有了数据,就可以进行传输,将车内各个部件的数据汇总集中进行传输的网络,就是"车联网"的初始形态,即"车内网"。
  有了"车内网",就要想办法让车辆具备足够强大的外部通讯能力,实现真正的2X。但是车辆通常在长距离大范围的高速移动,所以如何实现车辆的对外通讯的要求,一直成为攻克的难题。早期,为了实现车辆的对外通信,采用的是DSRC技术(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专用短程通信)。
  这项技术是1992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s)针对ETC业务而提出来的。通俗来讲,DSRC技术其实就类似于,在道路边上装Wi-Fi,让车辆通过该Wi-Fi进行通信。但是它只适合短距范围内进行通信,超距离的话,可靠性无法保证。后来经过不断完善,变成了IEEE的车联网通信技术标准(802.11p)。在很长一段时间里,DSRC都是像美国这样国家的主流车联网通信技术,现在也仍然有很多国家以它为主流标准。
  进入21世纪后,技术水平和行业生态都飞速进步,蜂窝移动通信(Cellular)解决了通信距离长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将蜂窝通信技术用于车联网通信,为车联网量身定制的LTE-V由此诞生。
  LTE-V技术包括集中式(LTE-V-Cell)和分布式(LTE-V-Direct)两个工作模式。LTE-V-Cell需要基站作为控制中心,实现大带宽、大覆盖通信,而LTE-V-Direct可以无需基站作为支撑,可直接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周边环境节点的可靠通信。LTE-V依托现有的LTE基站,避免了重复建设,而且工作距离远比DSRC大,提供了更高的带宽,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大的覆盖范围。
  2014年9月,LG向3GPP提交了LTE在V2X通信应用的规范草案。同年12月,Ericsson提交了增强LTE D2D相近服务的规范草案。2015年,3GPP正式启动了LTE-V技术标准化的研究。2016年9月,3GPP就在R14版本里完成了对LTE-V2X标准的制定。
  但是目前最主流的蜂窝通信技术标准是4G LTE,因此在时延方面,LTE-V是不如DSRC的。也造成DSRC和LTE-V的竞争非常激烈,两者都希望成为主流的车联网通信标准。目前,我国更倾向于采用LTE-V模式。
  自2009年开始,车联网已在中国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期间车联网产业逐渐成为全球创新的新热点以及汽车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快速发展,车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车联网成为国内外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必争之地。
  5G的落地也让产业开始进入爆发前的战略机遇期,当前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车联网技术正向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演进,车载操作系统、新型汽车电子、车载通信、服务平台、安全等关键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联网带来的"双刃剑"
  诚然在发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上,车联网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除此以外,车联网到底有什么用?能满足人们的什么需求?现在车联网的发展又处于什么阶段?消费者们对此或许还充满疑惑。
  在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方面 ,以车联网为通信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智能交通。例如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智慧停车、智能停车场管理、交通事故处理、公交车智能调度等方面都可以通过车联网实现。而随着交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必然有助于智慧城市的构建。
  除此以外,在车辆安全和交通控制上 ,车联网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前预警、超速警告、逆行警告、红灯预警、行人预警等相关手段提醒驾驶员,也可通过紧急制动、禁止疲劳驾驶等措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保障人员及车辆安全。另一方面,将车端和交通信息及时发送到云端,进行智能交通管理,从而实时播报交通及事故情况,缓解交通堵塞,提高道路使用率。
  同时在信息服务方面,车联网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例如提供高精度电子地图和准确的道路导航。车企也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车辆行驶信息,了解车辆的使用状况和问题,确保用户行车安全。其他企业还可通过相关特定信息服务了解用户需求和兴趣,挖掘盈利点。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了,可以以最高40KM/H的速度进行行驶,同时可以监测大面积范围内的所有动态物体和路况。但是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却十分出乎人的意料,那就是88%的美国人都觉得该项目不安全,原因不是怀疑车辆的性能或是无人驾驶技术本身,而是担心车载系统或网络遭到黑客的攻击或控制。
  同时,一辆随时联网的汽车究竟会泄漏出多少个人的信息也非常值得留意,如何保证收集的信息不侵害客户的权益,同时又不被恶意使用呢?安全问题和隐私问题永远是人们最关心的。当车辆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同时本身还搭载有智能系统的话,就有极大的可能会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而且在网络安全方面可以说没有攻不破的盾,即使现在的移动网络技术已经相对安全。
  现在的很多车辆已经带有部分自动驾驶技术的雏形,包括自动泊车、碰撞预防系统等等,一旦联网的汽车遭到黑客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这可谓是车联网的一大痛处。所以针对车联网所需的操作系统甚至是网络架构的安全和保密性能等网络安全也需要格外重视。
  瓜分汽车蛋糕,"巨头"积极布局
  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车联网产业,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车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近1800亿元,随着车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车联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到2020年将超2000亿元,2022年或将近3000亿元。
  用户规模同样在持续增长,据预测,2019年中国车联网市场用户规模将近3000万辆,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超4500万辆。具体来看,在车联网市场中,服务费占比最大约为40%,其次为汽车后市场、大数据应用、硬件收入以及第三方合作。
  而谈到车联网,自然离不开汽车和互联网,绕不开BAT以及华为等互联网巨头。
  从今年阿里9 月云栖大会、华为10 月全联接大会、百度11 月世界大会、腾讯11 月合作伙伴大会等了解到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均展示了各自在汽车科技领域的各类研发成果。
  其中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在汽车科技领域的布局主要集中于车载OS、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三个方向。未来三年车载OS 竞争格局或将出现巨大变化,整个车载OS 生态也将受到巨大影响。车路协同是HBA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一致认可并且在加速投入的一个新兴领域,百度、阿里、腾讯一般选择跳跃式而非渐进式自动驾驶路线,而华为侧重于算力硬件层面。
  华为HiCar强调以人为中心,连结车机、手机及家庭,优化智慧家庭、智慧驾驶、行动办公、健康运动、影音娱乐等场景,打造终端云服务体验和生态体系,并延伸至智慧汽车用户体验。
  华为积极投入智慧联网汽车领域,侧重车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建立,以OceanConnect物联网平台为核心、建构和ICT基础设施,并与车商进行合作提供相关服务,透过其在通讯网路设备影响力,从硬件底层起实现车联网应用。
  从2014年开始,阿里巴巴开始研发汽车操作系统,通过基于AliOS的斑马系统,阿里巴巴构建了横跨车厂的互联网汽车平台。在汽车发的战略规划上,阿里将率先打通传统汽车和互联网的连接,进而将人工智能逐步引入到汽车场景中,并依托车路协同的生态化理念实现自动驾驶。
  腾讯强在娱乐和社交,腾讯新闻、QQ音乐为代表的内容资源矩阵,以及坐拥11亿微信用户的微信车载,也成为车企车联网的必选项。
  百度的强项则在地图与智能语音。百度地图用户数仅次于高德,稳居行业第二;百度基于AI的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能够实现免唤醒指令、自然语义理解、方言识别等众多功能。可以看出,百度在车联网领域耕耘已久作为其先发优势。同时也有技术优势,语音是最重要的车载交互方式,地图导航又是车联网刚需基础服务。
  近两年来,伴随着科技的突破性发展,许多"未来式场景"被挖掘出来,而各个科技大佬纷纷入局,也将势必推动包含车联网在内整个汽车行业所将会出现的变革。
网站目录投稿: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