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涩感不是岩茶的收敛性入门喝岩茶的朋友们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作者:李麻花
  《1》
  前几日,是一个阴天。
  喝了泡正岩水仙,是朋友刚从外面拿过来的茶样。
  刚将水烧开,准备泡茶的时候,外面天色下雨了。
  难道,是因为要应那句杏花村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不过,茶汤倒出公道杯后,先分给了两位朋友喝。
  A朋友尝入一口,发表了看法。
  "呀,怎么喝起来有点涩?"
  B朋友解释道。
  "这不是涩,是岩茶的收敛性。"
  那究竟,在朋友们对话中提到的"收敛",是什么来历?
  《2》
  收敛,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感受?
  在喝岩茶的茶桌上,不时能听到这样的评价。
  "这**肉桂入口有些收敛……"
  咦,收敛?
  这是在说这款肉桂不够外放,不够open吗?
  武夷岩茶里的收敛感觉,是何等体会?
  换个说法,列位看官们就更好理解。
  收敛感,即茶汤有涩味。
  汤水尝入嘴巴后,整个嘴巴出现紧绷感。
  具体的表现是口腔或喉咙部位,感受到的涩缩、干缩,以及皱巴巴的状态。
  与涩感相比,收敛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说法。
  对于"涩"的感受,大家都不陌生。
  部分没成熟的水果青木瓜、青葡萄、未黄的柿子,又或者没有焯水的竹笋。
  由于涩味物质的过多积累,导致整体滋味上,拥有浓烈的涩感。
  咬下一口,会觉得味蕾麻木。
  霎时间,嘴巴逐渐的像被冰封住了那般,生涩生麻。
  这样的解说下来,你还觉得带收敛感的岩茶,表现还不错吗?
  NO,NO,NO……
  麻花希望,所有刚开始入门喝岩茶的朋友们,别再误会收敛感了!
  《3》
  第一个要解开的误会,收敛性并非岩茶的特征!
  多年前在外面喝茶。
  有人曾经和麻花说过这样的一番话。
  "很多岩茶喝下后,会有些许的紧绷感。这是正常的。"
  "因为收敛性,是岩茶的重要特征。"
  什么?
  当时听到这番话时,麻花很不理解。
  内心里隐隐觉得,收敛感不都是涩涩的吗?怎么就成为武夷岩茶的滋味代表了?
  如果说岩茶的风味以涩出名。
  那么估计会有一大票新手茶友,望之生畏,不敢尝试喝岩茶了。
  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
  绝大部分的优质岩茶,正常的喝起来并不会涩。
  放眼六大茶类,也是这样的标准。
  一杯好茶,苦涩味不能太明显。
  不苦不涩不是茶说法,放在现在已经不合理。
  随着技术的进步,茶农们有了更加先进的设施和措施,制作茶叶。
  从而能够帮助茶叶更好的、更顺畅的走水。
  伴随着茶叶内部水分的散失,叶片内部的大量苦涩物质在不断的排出。
  所以,一杯让你觉得好喝的茶,不会太苦涩。
  哪怕是部分苦味物质较多的茶。
  受到茶树本身的品种影响, 苦味突出。如丹桂等。
  在正常品质下,它也是略苦,但涩感并不明显。
  收敛性,不可能会是岩茶的滋味特征。
  香清甘活,岩骨花香,才是武夷岩茶永恒的魅力指标。
  外面所传的内容。
  "正岩茶内质物足,滋味多刺激。"
  又或者,"正岩肉桂,高香辛辣霸气,刺激性强,收敛性明显。"
  "没有收敛性的岩茶,不是岩茶。"
  ……
  这样的说法,是误人子弟!
  《4》
  提到收敛感,岩茶圈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
  那就是,带收敛性的岩茶,更能让茶汤滋味更丰富?
  和上文提到的内容一样。
  这也是在为"收敛感"做讴歌。
  经过上述的理解后,这样的说法套路,很容易就能看破。
  当喝到一杯涩味物质明显的茶汤时。
  由于茶多酚会对口腔内壁,产生刺激,从而产生收敛性。
  然而,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却容易被人错误的解读。
  "认为这种"收敛性"与"紧绷感",会在嘴巴里形成一个抽象立体的空间。
  从舌尖,一直到喉咙底,有一条无尽的线条。
  从而,能帮助更好的感知岩茶汤水的丰富性。"
  呃,换言之。
  就是涩感的存在,让喝茶感受到的滋味层次,更加多彩丰富。
  其实,上述的说法,美化程度太高。
  用句大白话解释,收敛感在岩茶的整体滋味中,扮演着的是侧面的衬托作用。
  没有黑,哪来白。
  没有苦,哪有甜。
  没有下里巴人,哪有阳春白雪?
  所谓的收敛感,能够让茶汤喝起来更有层次,有滋味的说法。
  其实是因为在对比的作用下,味觉产生了错误认知。
  当一个人的味蕾,暂时被涩感麻痹后,感受不到任何风味。
  等恢复过来,缓过劲来的时候,再去感受茶汤的滋味,会觉得丰富很多。
  好比饿了五、六天后,遇上一碗普通的白米饭,也能觉得分外香那样。
  其实,站在麻花的立场。
  需要用收敛感进行负面反衬的岩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好茶。
  好茶,不需先将嘴巴涩过后,才能感受到滋味的丰富性。
  真正好喝的岩茶,入口细腻柔滑,汤感温柔。
  淳滑绵柔的汤水内,同样饱含着数不尽的风味!
  《5》
  最后的离谱说法,是收敛感能刺激回甘生津。
  看到这最后,大伙儿们也看这其中的不合理性。
  收敛感的来源,是茶汤内的涩味物质。
  而岩茶的回甘与生津,则与收敛性一点不相关。
  回甘,是喝岩茶的常见滋味感受。
  许多的茶汤喝下后,会有喉咙回甘的感受。
  不过,这里提到的"回甘",分为两种。
  一种是普普通通型的回甘。
  它的产生,来源自味蕾的错觉。
  往往在喝下越苦的茶汤后,回甘越明显。
  这是因为大量苦味明显的咖啡碱,对味蕾造成了刺激。
  在先苦后甜的冲撞下。喝下一杯苦茶后,哪怕是连白开水,也是觉得甜的。
  这样的"回甘",算不上好茶的表现,麻花将它归类为普通型回甘。
  另一种回甘,则是岩茶的高级感表现。
  这种舒适愉悦的回甘,不需要经历"先苦后甜"的波折过程。
  喝下几杯清润绵柔的茶汤后,喉咙处一直有持久的回甘。
  这种回甘的产生,来源至岩茶丰富的内在物质积累。
  茶氨酸带来的清甜、茶多糖带来的甜意……
  这些充裕的养分物质相加,就谱成了极美妙的茶汤风味。
  喝茶后,回甘迅猛。
  喉咙里一直回甘清甜,细细绵绵,生津不断。
  对了,如何区分普通型回甘与好茶的回甘。
  答案就是看生津感。
  普通岩茶的回甘,由于养分物质不足,没有生津感。
  回甘快,消失也快,表现平平。
  优质岩茶的回甘,有益物质充足。
  回甘快,并且持续的时间持久。
  喝茶后有明显的生津感,两颊生津,舌底鸣泉。
  《6》
  到了清明,陌上柳色青青。
  气氛上,难免显得略沉。
  坐在屋子内,给自己喝一杯香气高扬的肉桂。
  现下时候,唯有一杯好茶,最能知己。
  这样能解闷的茶。
  麻花可以原谅,它的花香稍微弱了些。
  但是,茶汤内绝不能出现明显的涩感。
  要不然,太败坏喝茶的气氛!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李麻花(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网站目录投稿:巧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