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沥沥的一场夏雨,清清爽爽的一个女子。 除了视觉上的清爽明秀,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 在职业生涯中这个一般能迅速得到的答案现在却如此迷茫,从而很意外地感受到了一币中新鲜的压迫感:在得到答案之前,在她身上你需要努力地叩问,更需要仔细地品味。 手中端着的普洱茶品味悠长,醇厚而芳香,其中有岁月的缠绵、生活的沧桑、种植的辛劳、收获的快感;而眼前的这个人,在她那双灵动无比的眼睛的忽闪中,却忽然激起了一段青春期时看过的一部电影的蒙太奇——"繁华的美国纽约城似乎永远都在涌动着来去匆匆的人流,刚刚迎来30岁生日的黛丝就是无数忙忙碌碌的人当中的一个……" 这是美国电影《白领丽人》(《Workinq Girl》)里的一个镜头。这部当年让米兰妮·葛里菲斯一举成名的反映职业女性工作生活的影片,只有一个简单到直白的道理:有才华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 在那100多分钟的流转间,当时就很深刻地在品味完美女性的构成要素,诸如坚强、沟通、尊严、亲情、苦难、女权、浪漫、柔情等等之后,明白了一个女人的才华更值得品味。 而随后的100多分钟与眼前的这个女子的访谈,终于在迷茫中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品味才华、分享成功。沈竹,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主持人、评论员,她的故事是如此地切合这种品味:这个有才华的职业丽人,通过努力,实现了自我价值。 w:吴子青S:沈竹央视评论员央视才女 知道沈竹还是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上,看报道说进入最后决赛圈的唯一一个天津籍的选手,那个叫沈竹的还有点青涩的女孩子最终获得了优秀奖并进了中央电视台工作。而6年过去,眼前已经是一个资历颇深的央视才女。 W:我来的时候,总编就给我这次采访定了个调子,说主人公的定位就是一个:央视才女。我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这个定位? s:事实上,工作这么多年来,在接触的很多人中,对我的评价总是集中在诸如有思想、有才气、明锐等等比较中性的词汇上。如此习惯下来,才女这个称呼,好歹还能说明我的性别特征不是那么中性,我就"欣然"接受吧。 W:好吧,那我也"欣然"赞赏赞赏你。虽然你做的节目、博客我看得不多,但我觉得在目前的电视圈里,从思想的深刻程度、感觉的敏锐程度以及经济的专业深度综合来看,你的确算得上是一个才女。 S:如果你指的是经过我的努力在这个行业和圈子里站住了脚、稳住了根的话,你的赞赏我再次接受。我从2003年进了中央电视台后,就一直在努力,力求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电视人,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一直是我的目标。 W:但据我所知,其实你本科学的并不是经济也不是传媒。 S:我本科是在上海交通大学念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标准的工科,了解我的人都觉得我会铁定了学文,但是我从来都是反对文理分科,所以用自己的行动来修正这种分科,就选择了这个交大最好的理工专业,把高数大物攻读一下。可能更让人意外的是,我研究生读的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导演系。 W:啊?!真的很意外!像你如此的转行一般人肯定晕菜,古来也没有几个。 S:是不是联想到我现在的职业,觉得我学专业很不"靠谱"啊?后来我其实挺靠谱的,比如很老实地进清华大学读了经管,又到中国传媒大学念了博士。 w:难怪我们总编把你定型为"才女",仅你的读书履历就足够证明了。这样一来,我也就明白你为什么能够在很专业的经济领域展示出你才华横溢的一面了,比如你写的很多经济问题的博客,有相当的专业性,还有作为电视评论员的犀利和深刻。 S:电视行业其实是个竞争很激烈的地方,在这里需要的是很强的学习能力,必须把你所有的积累都转化为职业的素养,同时还要根据情况及时充电、提高。经济频道改版后,经济特色更加突出,其实让我有了更为明确的定位,让我在这个平台上专注地走一条专业化可持续的道路…… 职业丽人 访谈中不断的叩问和品味,感觉沈竹是一个标准的"白领丽人"。这个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的词汇,最初是用来形容职业女性,后来被广泛作为时尚女性的代名词。它象征着独立、自主、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表现并有很高的职业能力、修养的女性。 W:和你谈话,我总是按耐不住地满脑子冒一个词汇——白领丽人。不仅仅因为你的容貌还有才华,更因为你浑身弥漫的气息和气质。 S:呵呵,其实我做电视好像和"白领"无关呢,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我自己骨子里注入的专业精神!2005年的时候,我策划了一期关注"空巢老人"的节目,这是一个用镜头去表达经济民生问题的高收视节目。为了做好节目,我和一个叫贺祥秀的老奶奶在一起吃住生活了半个月。最终用体验式采访的方式,真实记录了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一个寒冬腊月的晚上,和老人一起睡在破旧的木床上聊天时,我居然用手拍死了11只蚊子! W:听说这期节目播出后,轰动挺大的,没想到是你像一个蓝领工人一样拍蚊子"拍"出来的。不过,你这种工作态度恰恰符合白领丽人身上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S:进入经济频道后,其实我总有一种感觉,就是必须尝试用人文的视角、社会的视角来观察和了解经济现象。而这或许和我小时候受外公的影响有关。他是天津一位知名的作家,从小我就在他的影响下阅读了很多让我"早熟"的好书,比如我6岁的时候就读了苏晓康的《神圣忧思录》,后来又是柏扬的《丑陋的中国人》、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等。 w:你身上的人文气息如此厚重,当初为什么选择了电视行业呢? S:我参加完主持人大赛、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有几个选择,到一个著名的艺术院校当老师,进一家有名报纸收入更高。但是考虑再三,认为最能让我投入的还是电视。它用镜头更加直接真实有冲击力,这个现在最有传播性的媒介能让我更大程度地实现传媒的梦想。 w:在我的眼里,你越来越立体起来。你看,你有学识的广度、深度,你更具备思想的宽度,你有人文思想的厚度,还有经济观察的活力和贴近度,你是个美女,还是个博士、主持人。哦,感觉你还可能是个"工作狂"。 S:我并不反对别人认为我是个"工作狂",最起码这个词汇涵盖了一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尊严感。我没有依靠任何人,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得自己感觉还不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靠自己对工作的百分之百投入和百分之百付出。我做我喜欢的事情,并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我可以踏踏实实地对自己说:嗨,干得不错,继续努力! 理财佳人 作为央视经济频道的主持人和评论员,沈竹事实上又是和"经济人"如此之近。做为"财人"专榷的主角,她的财富观和理财之道更值得感悟和品味。 w:你做的是经济类节目,有没有感觉到当下社会弥漫的财富气息和追逐财富的狂热脚步? S:其实我更深刻地感觉到的是积累和追逐财富的过程对人性的一种考验。拿中国股市来说,短短五六年时间已经是几起几落,财富的膨胀和紧缩在一个人身上也是几个轮回,无数人崛起又沉沦,更有无数人从沉沦中再崛起。这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经济史。具体到每个具体人,就是一部不断变幻的个人理财史。 w:那么作为个人,你如何看待财富和理财? S:我一直认为,做为一个现代女性,理财是必须的。因为通过理财实现了财富上的自由的话,一个人就更能实现最大意义上的自由。套用一句俗话就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自己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财思路,简单概括就是: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途径,获得财富的初步积累,再选择一条专业的途径,让手中的财富增值。 W:你这句话本身就是很专业的"投资与理财"的术语。对于财富,你真的能做到如此的理性和冷静?比如,你身在股市,面对起落转折,得失间如何平衡和冷静自己? s:关键还是在心态。我印象中佛学上有一个经典思想,就是向死求生。在理财的范畴内,人不能一开始就认定自己是万能的高手和常胜将军,反而要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失败到了低谷的人的重新起步,这样的话才能做到不贪、不骄、不悔、不怒。 W:那么,对于现在还没有完成财富积累的人,哦,也就是"穷人",你有什么解决之道吗? S:我想起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故事。巴尔扎克在没有成名前,是非常穷困潦倒的,有时候甚至为了一块面包都要伤脑筋。但是。穷困并没有让他在精神上萎靡于财富,他一直很骄傲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也就是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不断地写作。他内心的信念从来没有改变:当某些人可以凭借种种途径成为富人的时候,我所坚持走的路也必然会带我实现我的梦想。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w:看来我们杂志应该建议读者去看看《巴尔扎克传》。最后一个问题,作为经济频道的"经济人",对于当前大家的投资与理财有什么建议? s:我的建议很简单,一是有时间的话,把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十几年股市的风云起伏研究一遍,转化为自己的独立判断,学会自我纠正和改变;二是建议大家有时间多看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了,还有《投资与理财》杂志,这本杂志的很多观点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