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隔壁部门呼啦啦来了8,9个实习生,办公室的氛围瞬间变得鲜嫩起来。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了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确切说,是其中两个实习生。 坐在我斜前方的软萌妹纸小A,从入司第一天起,以开发岗来实习的她就抱着一本厚厚的JAVA书,安静地看到中午,然后回家吃饭。下午准点来继续看书看知识库,偶尔问问行政小姐姐关于公司的情况。 前几天我吃饭时遇到她部门的同事,开玩笑说,"找了个那么萌的女生写代码,开发进度提升不少吧?" "哎别提了",同事苦笑了下: "最近不都在赶项目吗?她开发能力一般暂时用不上,我就想让她帮忙整理文档。结果她说了句‘还是希望从事开发相关工作’…" 另一个实习生小B。 属于"会来事儿的"。一口一个哥哥、姐姐不说,有时点下午茶,小B经常多点一杯给带他的师傅,顺便请教些工作上的事情,末了不忘问句,"师傅你有没啥事需要我帮忙的啊?" 做会议纪要、帮大家换水、主动帮忙收集同批实习生的信息表… 一来二去,不仅师傅开始让他修改些简单的代码参数,和组内同事、甚至隔壁组的我都打成一片。一抬头,小A依然沉浸在知识库的小宇宙里。 有人说,80%以上的工作习惯,在踏入职场的前3年内落地生根。 我们养成习惯,然后习惯养成我们。 深以为然。 2:
套用托尔斯泰的话说:做得好的员工都是相同的,做得糟心的员工各有各的糟心… 我发现,周围那些加薪快的人群在以下几方面均可圈可点。 习惯1:做事主动 这个世界,面对新环境时有两种人。 一种是别人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有思考啊,只不过没说而已,蹲在自己画的圈圈里等待幸运之神垂青。 另一种是自动开启雷达,观察并捕获问题,进而马上思考"我能做什么?怎么做?",接着积极找资源、凑条件、想方设法地实现。 潜移默化下,它们令人快速驶向截然不同的路子。 眼下这环境,早踏出一步就意味着占据先机、占用资源、占据有利位置。行动力就是生产力啊! 习惯摆出一副懒洋洋晒太阳的姿势,估计太阳晒不了多久,就得喝西北风了。 你不主动,就势必把大量的机会不断拱手给比你勇敢、积极的人。职场就这么现实,主动也是能力一种。当你落后一步后,很容易陷入步步落后的困境。 千万别自恃有点儿小才华,就指望他人如挖掘珍宝般地稀罕你。马薇薇在《奇葩说》里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你以为你是不一样的烟火吗?低头一看,满地的二踢脚都这么想。" 习惯2:重视可迁移能力 前不久"最强大脑"100位天才现场PK的场景,是不是把你燃炸了? 如果说连胜两局的赌王儿子何遒君,拥有从小数学天才、麻省理工史上金融硕士的专业加持,那么,有许多如爵士乐作曲、法语系生等非理工生的身影,更让人把嘴惊成O型。 其实不奇怪呀。 底层能力足够坚实,才撑得起上层知识体系。从交流表达、逻辑思维、团队协作到计划管理,妥妥一套强强联合的组合拳。 美国知名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丹斯柯伯尔在《自品牌》一书中提到:"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挖掘自身独特且可以迁移的能力。优秀的员工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会专注于此优势。 " 信不信让何遒君去马路边卖煎饼,也很可能甩煎饼界同行们8条街…(这画面还有些魔幻) 所以职场中,要让专业成为你的优势,而非你的限制。更何况当你刚踏出象牙塔,你口中上学时的"专业",大概率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白纸黑字。 习惯3:利用规律 比如马太效应——好的会越好、坏的会越坏;多的会越多、少的会越少。持续性地赢出一点,优势光圈也将持续性地放大。 比如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最大化"。规律性经济学,能让你从中发现某种趋势,从而抽丝剥茧地洞察水面下的机遇。 比如通货膨胀——努力挣钱自不必多说,正如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的真·金句:"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开源节流两条腿走路,瘸了哪只都不行。 此外,曾经看重存量,现在看重增量;曾经以为"积少成多",现在明白"不进则退"。让辛苦挣来的钱不贬值,成为第一要务。 《自控力》里有个重要观点:行为变成习惯后,自制力就可退位了。好的习惯,往往潜藏在不起眼的、如草丛般的小事中。它们并非瞬间帮你打开身价翻番、走上人生巅峰的大门,而是一张又一张的入门券,带你去往更广袤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