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人必须实现素质现代化。在实现人素质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与培训是重要因素。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知识化、信息化、流动化、绿色化都对教育与培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育与培训必须不断改革,通过采取富有成效的应对措施来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教育与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1-0044-03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作为社会现代化的承载者,必须随之实现素质现代化,即实现社会现代化基础上人的现代化。"在决定个人现代性之中,教育本身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直接的和独立的因素",[1]教育与培训必须积极应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变革和挑战,充分发挥其功能以促进人素质现代化的实现。 一、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和路径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后发型国家,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起步时间虽然比西方先行国家要晚大约150年,但是我国选择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并以加速现代化发展的形式,努力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至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启蒙和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探索和推进阶段,也是我国社会局部现代化发展时期和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发展时期;第三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是我国现代化探索和追赶阶段,也是我国开始全面社会现代化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社会现代化虽然仍属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但是在20世纪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新内涵,即我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发展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受世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信息化、知识化在我国也被引进和发展,我国在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又涵盖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部分要素。发达国家在2003年都已经基本进入了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发展阶段,面对和这些现代化发展先行国家的差距,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通常要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如果国家已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那么可以直接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发展阶段;二是如果国家还没有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那么可以循序渐进、按步骤推进,先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三是对于尚未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国家的另外一种选择,即在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协调推进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使城市化、工业化和知识化、信息化共同发展,实现国家的综合社会现代化发展。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目标,能够在全球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我国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选择了综合社会现代化发展路径——"运河路径",在我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发展即工业社会发展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发展即知识社会发展之间挖掘出一条"现代化运河"(见图1),[2]即我国在加速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要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发展。综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运河路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先行国家的新路径,是发展中国家协调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加速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之路。 二、教育与培训面对的挑战 综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运河路径使我国不仅要面对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而且要面对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上述各种变化中,一方面社会福利化发展使我国社会的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为教育与培训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创造了发展契机;另一方面社会城市化、知识化、信息化、流动化、绿色化发展都对教育与培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育与培训必须不断完善与改革,通过采取富有成效的应对措施来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1城市化发展对教育与培训的挑战 城市化是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第二、三产业在城市聚集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束缚的减弱,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1978—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5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4.77%,年均增长达1.02个百分点。伴随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如何解决这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生存与后续发展问题,如何实现他们的市民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教育与培训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实现其市民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而言,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个体在生产领域和生产生活方式上的重大转变,为了能够在城市获得稳定工作和生活,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并没有接受过适当的职业技能培训,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面对大量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必须大力开展教育与培训,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既要发挥农村输出地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作用,使大量拟转移劳动力能够提前做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准备,具备城市就业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又要充分调动城市输入地教育与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那些已转移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能够获得补偿性技能培训或者提高性技能培训,通过教育与培训功能的有效发挥,实现他们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对社会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2知识化发展对教育与培训的挑战 知识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知识化的发展,知识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逐渐提升,由此将带来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劳动方式的变化与挑战。在工业社会时期,工业劳动力比重大于农业劳动力比重,劳动的主要对象是非再生性的自然资源,以机械化工具为主要手段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以手工工具为主要手段的肢体劳动,就业结构呈现出非农化和工业化的特点。到了知识社会时期,知识型劳动者的比例逐步上升,工业型劳动者比例逐渐下降,大量传统手工劳动的产业和部门将逐渐升级实现自动化、知识化。工作岗位知识含量的提高对操作人员的知识化和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力的整体规格将逐步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整个结构日趋扁平化,劳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经过训练的劳动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和比重将逐渐增大,从而使得大量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劳动力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而被最终淘汰。所以在社会知识化发展进程中,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必须指向于培养知识型劳动者,实现劳动者素质现代化。具体来讲:一是要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劳动者具备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要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劳动者具备学习能力,使个体在适应社会知识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与终身学习;三是要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劳动者具备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凸显创新在社会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3信息化发展对教育与培训的挑战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教育与培训要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就是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发展不仅使社会生产方式得到改进和提高,而且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脑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使人们能够更为便捷地获取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和各个领域的新信息,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和超高速处理。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人类的生活空间从物理空间扩展到网络虚拟空间,通过信息化网络体系的建立,人们可以更为广泛而快速地进行观念交流,更为便捷地了解多方面信息内容,人们的生活内容更为丰富,相互之间的影响传播更为广泛。另外,人们在购物、会议、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信息化和数字化,获得了信息化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全新体验,信息化发展不仅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为海量的信息内容和更为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过去不会读、写和算的人被称为"文盲",而在信息社会,会基本读、写、算,但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都被称为"功能性文盲"。在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教育与培训除了要加快自身与信息化融合的脚步之外,还必须努力使社会成员都树立起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素养,必须帮助社会成员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和便捷自己的生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消费、学习和休闲娱乐等等。 4流动化发展对教育与培训的挑战 社会流动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流动和其他社会资源的配置都要服从于计划指令性安排和协调。改革开放后,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社会流动屏障对个体的束缚性越来越弱,社会的开放程度逐步提升,个体的后致性身份地位逐渐占据主导,阶层流动开始增多,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有54.2%的人实现了阶层变化,其中向上流动率为30.5%。[3]当社会发展使个体能够按照愿望和才能进行社会流动的同时,也使个人与社会位置的不可替代性逐渐弱化,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很多部门和单位自身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使劳动者不得不因此进行流动、变化和调整,即使工作不变,岗位自身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会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一旦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筛选,劳动者就将面临被迫流动。社会流动率是判断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社会流动化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与培训必须着眼于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的长远发展,培养劳动者应对变化的能力,使劳动者具备适应生产实践活动中岗位、内容、方式等变化的能力,既能面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被动流动,又能够寻求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主动流动。 5绿色化发展对教育与培训的挑战 社会的绿色化发展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实现人与自然双赢的情况下达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发展之所以成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工业化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以及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危机的出现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绿色惩罚"、对资源控制权力的争夺、人与自然的隔绝都使人类自身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之中。人类旧式以征服自然、控制资源、污染环境的非绿色化和非持续化的发展,最终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人与社会不和谐,人类和自然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要实现社会的绿色化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既要通过制度的手段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又要通过教育与培训树立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与培训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更新人们的观念,而且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们的生存素质和发展素质。教育与培训不仅要把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包含其中,使劳动者在生产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能够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还必须把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教育与培训不仅要帮助人们学会工作、学会生存,更要帮助他们学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英克尔斯,史密斯,顾昕.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0. [2]何传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9):30. [3]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