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岁后请逼自己掌握这个思维


  你想要的生活,其实没那么贵
  作者:思文扫地(富书签约作者),来源:富书(ID:zhongchoudushu)
  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认知高度。
  第一批00后将在今年的9月份进入大学校园,而96后将走出校园进入职场。
  上大学前,父母告诉我们不要输在起跑线;大学毕业后,父母没有告诉我们可能会输在职场,至于为何会输在职场,也没有人告诉他们。
  吴军老师说:"落后最可怕的地方,是思维方式的落后。"
  换言之,输在职场,是因为你缺少职场思维。
  如果把大学可以比作"国道",职场就是"县道"。
  国道一马平川,高速驾驶;县道坑洼不平,低速行驶。
  但往往,我们驶入县道时,依然遵循高速行驶的思维方式,这哪有不翻车之理。
  同是新人,有职场思维强的人往往发展的快。
  快,体现在两点:
  一是快速赢得领导赏识;
  二是快速建立职场自信。这两点相辅相成,合力助推一个人的职场成长。
  通常,成功的职场人士,他们身上往往至少拥有一种或以上的职场思维,包括效率思维、控制思维、表达思维、认知思维。
  在校大学生只有尽早掌握职场思维,在毕业找工作和初入职场时才能越快建立竞争优势。
  下面四本书将带你认识并掌握职场思维的奥秘。
  01:
  效率思维:《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是卡尔·纽波特在同名的书里中首次提出的概念,指的是: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当一个人处于无干扰状态下专注某件事时,工作效率往往是最高的。   所以,深度工作核心就是高效率。   现实中,我们总是感觉很忙,忙着参加各种会议,收发各类邮件、看微信刷微博...真的,看起来我们都很忙碌,但都是低效率的忙碌。   前阿里CEO卫哲在评价企业时说:"没有效率的增长,不是慢性自杀,而是加速自杀。"   同样对个人而言,没有效率的忙碌,不是慢性自杀,而是加速自杀。   为了避免自杀,你需要提高工作效率。   卡尔·纽波特认为,有两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效率:   一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   前者强调个人对信息工具的高效应用,后者强调个人在某个领域的优势。   对新人来说,提高工作效率最有效方式就是善于应用各种管理软件。做数据分析的,要熟练掌握EXCEL、SPSS软件;做项目管理的,要熟练掌握如Gantter、Trello等软件。   这些管理软件都将是你在职场打怪升级的高级装备。   当别人还停留在提想法阶段时,你已经能够运用装备将其迅速付诸实践,并得出相关结果。这就是高效率的体现。   要知道,在领导眼中,有想法,说明你称职;能落实,说明你靠谱;高效率,说明你优秀。真正的优秀的人,到哪里都是受到欢迎的。   现实中,若要持续保证工作高效率,就需想办法解决干扰因素,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来自于周围环境,你无法控制;内部因素来源自我,包括情绪和欲望,而这些可以进行有效控制。   所以,如果你有很强的自控力,便能快速专注,自然保持高效率状态。   02:
  控制思维:《自控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这本书中强调"意志力"概念。   在她看来,意志力是驾驭"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这三行为习惯的神秘力量。   对职场新人来说,最大挑战莫不过自主解决问题。   很多年轻人都养成这样习惯:遇到问题时,总希望好心人伸出热情双手帮他们解决。   工作前,家人、亲友和老师等帮他们解决,这种状态从幼儿园持续到大学毕业。十几年下来,早已有让他们毫无羞愧的接受,并觉得理所当然。   这份理所当然,让他们拥有玻璃心的性格特质:对世界期望过高,而内心又无比脆弱。   玻璃心易碎,外在表现多是言语过激和情绪激动,甚至极端行为。这些因素都将严重影响到工作状态,甚至丢掉工作。   咪蒙曾提过这样案例,实习生因不满老板对他工作批评,当场发飙,质问老板不该这样对他说话,最后,情绪激动之下选择裸辞。   领导批评,在职场最常见。但很多新人,就是无法控制情绪,总认为领导故意针对不待见,或着看不上他等等偏激想法。   这种偏激想法,容易形成负向恶性循环,从而让你陷入职场危机边缘。   而意志力强的人,面对领导批评时,他首先会明确"要做什么"(自身能力和工作方式上找问题),然后"不要做什么"(不要心里抵触,不能一错再错)、最后"想要做什么"(立即改正或纠错,把问题解决)。   时间久之,形成一种正向良性循环机制。   这套机制能让你对自我(语言、情绪、欲望)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对外界刺激或诱惑做出理性的决策,达到"三思而后行"的智者境界。   如果身边有自控能力好的人,值得你去交往。   那么,如何评估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其实很简单,就看他是否会好好说话。   如果他的话让你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那说明他懂得收敛;如果让你觉得如坐针毡,那说明他习惯外放。   朱自清在散文《说话》中写道:"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   职场中,倘若你善于表达,就会比其他人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03:
  表达思维:《非暴力沟通》   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会发现有些话确实很伤人。   通常,言语上的指责、谩骂、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评价或扣帽子,这些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甚至比肉体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这些无心或者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无形中建立一堵透明墙,看不到彼此真实的内心世界。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带我们重新认识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引我们转变沟通和聆听的方式。   我们不应该条件反射式地做出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以及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来请求。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领导,这样跟我说:   小思,你这篇文案写的不错,就是太冗长(观察),我不太喜欢(表达感受),因为我看中文案简洁背后的张力(需要),你能否把文案做出修改,提炼些金句(具体请求)?   这话让人舒服。   因为它传递三点信息:领导尊重我、认可我、帮助我。   有这三点加持,我自然会信心百倍修改文案。   可你如果这样说:"你这文案写的太啰嗦,重新改。"   讲真,我心里肯定很窝火,带着情绪工作影响效率不说,还会影响修改质量,通常,最终稿就是初稿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说,当你真正了解什么是非暴力沟通时,你就掌握表达这种非常重要能力,因为它将给你带来两个方面的益处:   (1)精神层面:鼓励我们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彼此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2)行为层面:帮助我们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以及优化工作方式。   道理很简单,但你若真正认识到职场表达的重要性,这需要你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它会让你看清趋势,坚定初衷,而不受到外界干扰选择放弃。   04:
  认知思维:《见识》   高晓松说:"如果北大学子不读一下希腊神话,那跟上蓝翔技校有什么区别?"   这句话隐含另外一个观点: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努力。   换言之,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认知高度。   对于认知的深刻理解,吴军老师的《见识》给了我很多启发。   吴老师在这本书中开始提出一个"挨巴掌"人生模型,非常有趣。   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挨巴掌的过程,生活中碰到的失败、挫折都是一个个响亮巴掌。   面对巴掌,反应无外乎三种:   第一种,一巴掌扇回去;   第二种,认怂,捂着脸走开;   第三种,先冷静分析,也许是我们真该被扇,那就接受教训。   也许对方真的就是个混蛋,我们或许应该叫警察来管他。   当然也可能有人日后找机会整治他,让他记住教训。   选择你一种的,只图爽快,对自身成长于事无补;   选择第二种的,只想逃避,但忘记越逃避,麻烦越会找到自己;   选择第三种的,想着不能白挨,得让自己有所收获。   逆境中的收获,那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这三种选择,其实展现的一个人的认知水平。   认知不同,选择不同,人生高度也就不同。   很多新人被领导批评时,大多觉得委屈,或领导变态,很少有人冷静思考批评背后的价值。   批评可以让你看到自己不足,然后加以改正;   批评还能让你看到自己在领导心中的地位。   地位越高,批评越厉害;反之,没有批评,也就没有你的生存空间。   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面对各种巴掌,你是如何看待,又如何选择,这将决定你今后人生高度。   等某天,你回头审视时,会惊讶发现认知差别的力量有多可怕:当你差不多甚至不如你的人,如今你们境遇已是天壤之别。   人民日报在《沉睡中的大学生》这篇文章最后写道:"有人说,大学是一场长跑,这四年时光,有的人从一开始就踏上了其他跑道,也有人挤到了前面的队伍,是时间让大家变得不一样。"   时间是一个大容器,真正让大家产生变化的是职场思维。   因为,落后挨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维永远落后。
网站目录投稿:惜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