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百姓讲坛孔子印象一勇力盖世的文


  太行野老
  长期以来,在大家印象里,儒家人物通常被描述为懦弱的白面书生,亦或是迂顽酸腐、令人生厌的的老学究。而儒家思想也被某些精英研究家们认为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
  如此形象,未免使儒学感到有些汗颜,如此不堪,又怎会被战国时代的韩非尊为"当世之显学"呢?儒学宗师孔子和他的弟子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关于孔子,现代的简介大致是这样的: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如此简介,不免让人联想起流行漫画中"老夫子"的形象。但据古代典籍记载,孔子身材高大(身高超过两米),体态雄伟,孔武有力,面如蒙倛(倛是古代术士驱鬼时所戴的可怕面具),俨然赳赳武夫模样。两相比较,差距实在有些太大。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来探寻孔子的真实模样。
  据《吕氏春秋》记载:"孔子之劲,可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也就是说,孔子力大无比,堪比后世的西楚霸王,却不肯以勇力闻名于世。而《淮南子.主术训》上描述的孔子更为勇武,说他"勇服于孟贲,足蹑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孟贲是古代著名的勇士,传说他在水中不怕蛟龙,在陆上不惧猛虎,力气大到能"生拔牛角",而孔子比他还要"勇"一些。"足蹑郊菟",是说孔子徒步能追踪野兔,可谓是真人版的人猿泰山。(此段材料来源于网络,略加改编)
  而孔子真正令人折服的,是他的学识与仁德。太史公司马迁曾这样热情洋溢的抒发他对孔子的崇拜之情: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成白话文大概是这样的: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啊!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啊!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天下君王直至贤人,可谓是数不胜数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寂寂无闻了。孔子一介布衣,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艺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可见当时人们对孔子的尊崇程度,那是一种由心而生的崇拜,与权力无关。
  而《论语》对孔子有如下记载: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俨然一副谦谦君子的仪态。
  又有人说:孔子是世界上最早的平民教育家,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有句俗话说得很好:先孔子生,非孔子无以成圣;后孔子生,非孔子无以为学。很好的阐明了孔子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记载:达巷党人说:"孔子真是伟大啊!他学识渊博,都不知道以哪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了。"孔子听了这话,对弟子们说:"我哪一方面比较擅长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比较擅长驾车吧!"(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孔子最引以为傲的是射、御两项作战技能,而非最为后世所推崇的文化、教育、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成就。
  "大哉,孔子!"是普通百姓对孔子的赞誉。
  孔子也曾经自信的评价自己的执政能力:"假如有君主能启用我主持国政,一年即可步入正轨,三年便能大见成效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据可靠的历史记载,孔子曾经有过短暂的从政经历,这段经历充分展示了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国理念,和卓越不凡的政治军事才能。这一点从"孔子相鲁"和历史上著名的"夹谷之会"可窥见一斑。
  历史记载:孔子51岁初仕,为鲁国中都宰,行教化,劝农桑,百姓安居,父子和顺,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男女别途、器不雕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画面,"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之后,孔子又升为司空继而拜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的奸民(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孔子相鲁,令天下诸侯为之侧目,特别是鲁国的近邻--强大的齐国(景公害孔丘相鲁,惧其霸)认为"鲁用孔丘,其势危齐"。据《晏子春秋》记载:孔子做了鲁国的宰相,齐景公深为优虑。晏子分析了鲁国的形势,认为鲁国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才出众的圣相(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遂制定了对孔子采取既拉拢又不收留的办法,及一系列离间鲁国君臣的谋略,以期达到瓦解鲁国政治力量的目的。并采用客卿犁鉏的建议,认为"孔丘知礼而无勇",而制定了夹谷之谋,准备劫持鲁定公,已达到削弱鲁国的目的(景公害孔丘相鲁,惧其霸,故从犁鉏之计)。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夹谷之会上演了。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春,鲁国接到了齐国要求齐鲁两国在夹谷举行会盟的邀请。孔子担任傧相,对鲁定公说:"臣听说,文事必有武备,武事必有文备。古代的诸侯离开自己的疆域,必须配备应有的文武官员随从,请带上您的左右司马。"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建议。
  到了举行盟会的地方,筑起高台,设立三层台阶。定公与景公以诸侯会遇之礼相见,相互行礼谦让着登上高台。互赠礼品相互敬酒之后,齐国一方指使野蛮的莱人(被齐人灭国的野蛮部族)军队手持兵器,以上台表演为名,擂鼓呼叫,接近并企图劫持鲁定公。再此危急时刻,孔子飞步登台,高大威武的孔子如神兵天降,厉声喝止莱人,保护鲁定公后退,并义正辞严的指出了齐国的不义行为。齐景公摄于孔子的勇武,挥手让莱人军队撤了下去。
  这就是著名的夹谷之会。春秋后期,鲁国常遭强齐侵犯,夹谷会盟是齐国策划的一场阻止鲁国崛起的阴谋。盟会上孔子以一人之力拒莱人、斩侏儒、屈强国、正典仪,大义凛然,一举粉碎了齐国君臣的阴谋,被后人称为"圣人之大司"。会盟后,齐人为孔子的大义所折服,归还了侵占鲁国的郓(在今山东郓城东)、欢(今山东宁阳北)、龟、阴四座城邑和汶河以北的土地。纵观中国历史,夹谷之会孔子所表现的大智大勇,也只有鸿门宴上,谋圣张良再加上勇士樊哙,合二人之力才可勉强与之相比。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同时代的其他诸侯、及士大夫阶层对孔子师徒们的印象。
  据历史典籍记载,楚昭王仰慕孔子贤能,决定礼聘孔子,并准备把登记在册的七百里土地封给孔子作为食邑。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西说:"您的大臣出使诸侯有比得上子贡(孔子学生)的吗?"楚王说:"没有。""您的宰辅大臣有比得上颜回(孔子学生)的吗?"楚王说:"没有。""您的将帅有比得上子路(孔子学生)的吗?"楚王说:"没有。""您的各部长官有比得上宰予(孔子学生)的吗?"楚王说:"没有。"子西又说:"楚国的祖先被周朝授予封号和土地时,封号是子爵,土地仅五十里。现在孔丘遵循三皇五帝的法度,想成就周公、召公的功业,恢复周朝的礼制。您如果任用他,他的理想得以实现,楚国又怎能世世代代公然拥有方圆数千里的土地呢?周文王、周武王只是凭借百里的封地,然而终于统治了天下。现在孔丘如果得以占有七百里土地,又有贤德的弟子作为辅佐,恐怕不是楚国的福音啊。"昭王便打消了授予孔子土地的想法。
  这就是春秋霸主楚国君臣对孔子师徒的评价。楚国君臣的顾虑,或许正是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为诸侯所用的原因之一吧!史籍中记载孔子智勇双全的事例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看来,孔子显然不是文弱的书生,更不是迂腐而令人生厌的的老学究。他身高两米二十,勇力盖世,却不肯以力闻,周游列国,饱受颠沛之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践行着他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
  请看下回:《百姓讲坛》之—孔子印象(二)《谁说孔子是吃货?》
网站目录投稿: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