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没有坍塌的山皮 坐在炕上透过玻璃窗,向西南方向望去,50米远前壕沟彼岸,是一个立陡的小山头,上面长着弯曲多杈密集的原始山扬树,底下全是一墩墩乌拉草。迎面的山脸已被砍掉,半米厚的山皮被树根草根盘缠得紧紧的,山皮下的石壁凹陷进去,形成一道遮雨背荫的凉棚。儿时,当妈妈患病时,就坐在她的身旁,望着那块"哈达皮"(山皮)发愣,出神。落雨时,它前面挂起条条雨丝……。 哈达皮南尽头,是一道石壁琅岈的窄而深的弯沟,沿着山头伸向南面,里面特别背,它跟东坡的石坑形成"夹脊",中间只有一条能走过一人宽的路,是去南山的便路。沟里少有人去。而我却例外,长进去玩……。 27 别了,故乡! 1974年,调到和平银行任会计,告别了故乡(南屯基永兴六组)其实,从进入银行起,多数年月工作在外地,只是家住在这里。是年农历八月十五,求县行汽车全家搬到和平,离别了这生我养我,而又贫困多难,送走亲生父母的故乡! 那时对于这样的家乡,却是十分的留恋,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凝结着深沉的感情,但是"公身不由自己",上级的调配必须服从,又为了子女的前程出路,只有离开这里,于是,在亲友的相送下离开了故乡,踏上了新的征程。之后的路也更加坎坷,东调西派,拼搏着,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深知保身之难。几经周折,酸甜苦辣,将是一部长长的《征程录》,也许那只是永久埋藏在自己心灵中的美好而又辛酸的回忆吧! 28 故乡情 梦魂缭绕数十年,耿耿乡情一线牵。 南山杏李花盈目,北岭草深绿浪翻; 东沟林密野菜嫩,西河两岸肥腴田。 静思昔日家园景,旧貌早已换新颜! 这是我2004,9,3日,发表在《辽源日报》上的一首七律。人到晚年总是怀念故土,家乡(永兴6队)的一草一木都是可爱的,一山一水都值得怀念!尽管它贫穷、偏僻、落后,那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流过汗也流过泪的地方。在那里,我送走了二老双亲,娶妻生儿育女。那里的远近山岭沟壑的轮廓,深深地刻在脑海里,闭上眼睛就浮现在面前。那里有着童年时代写不完的故事和美好的回忆,眷恋之情,常把我带入梦乡,重温那朴素、天真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梦。苦涩、甘甜、悲哀和喜悦交织在一起。 29 回第二故乡和平 第一次因工作调动搬家到和平荒营2队,在那盖了住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搬走后,乐山在那住。 2005,9,20日和张新云去和平荒营2队老家,想看一下阔别多年的故乡,再就是看一下曾孙高太元。 大致上山河面貌依旧,乡路房舍变化挺大,多了不少砖瓦房舍,乡路畅通。老宅门前依然杨柳蔽日,门前铺了水泥路,屋内又重新间壁。太元5岁已经上幼儿园了。在那两天,两次送太元去钢厂幼儿园,头一天他领我和张新云去上学,顺着门前的水泥路向西走去,结果把道领错了,打听人才找到了幼儿园。还给他和小朋友合照相片,一个叫乐乐的小女孩伴照。到那第二天晚饭后,领太元去西山散步,包米快成熟了,走在小路上,故乡重游感慨万千!…… 在那帮助乐山扒了两天包米,回来时给拿的西洋参(治高血压我血压高)、蘑菇等,乘客车回来。 30 家山素描情意深 还是由于时常怀念故乡的原因,这两天打开电脑不由信笔绘制了家乡--永兴故居的南大山的轮廓。从东至西:东方亮山连接耿家沟山,再往西排就是张石场大山,从家里望去,就好象一条绵延的屏障。再往西就是"秃老婆顶子"山,它仿佛又是一支旗杆,拉起东边一条起伏的山岭的旗帜。它的轮廓令人记忆犹深,熟悉得很。用电脑勾画出来,就又使我的心回到了故乡。 如今山野的大轮廓依旧,屯落、房宅、树木、道路、沟壑……,与儿时比已是面目全非了。原来长年清泉奔流的"西河套"早已干涸了,沿河的灌柳不见了,只剩下一条干河沟。有的河段成了养鱼塘或稻田。一切都在变化,只有我怀念家乡的心情永远也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