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青少年模式开发需抓好技术规则的牛鼻子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称,部分直播平台青少年模式与一般模式无差异,形同虚设。除此之外,报告结果还显示,有的游戏可以通过输入密码延长青少年模式下软件的使用时限;有的游戏可以通过其他账号(例如微信、QQ等)注册授权直接登录,绕开实名认证;还有的游戏可以通过连续充值延长青少年模式下的使用时限。(4月15日中新网)
  设置青少年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青少年需要接触网络科技带来的技术成果。但自制力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对其进行适度约束,防止过度沉迷而无法自拔。在监管部门、应用平台、家长等多方达成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国家网信办指导视频软件行业在直播软件中设置"青少年模式",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在网游中设置"防沉迷系统"。
  "青少年模式"等机制,在客观上与软件提供商以用户、金钱为导向的直接商业目的相背离,加之部分青少年自制力差,供需双方便很容易一拍即合,出现"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将制度落实完全托付于双方的自觉并非明智之举,"青少年模式"的落实还需向"技术规则"借力。
  "技术规则",本意在寻求技术与法律的交汇可能性,其中一个标志便是通过技术算法转译法律规范。就"青少年模式"落实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通过明确的算法设计和参数设置,将价值层面的行为规范客观化、精确化,通过消除行为规范中的模糊性使其获得规范可执行的前提。通过自动化算法设计,将明确、精准的规则结果与"青少年模式"关联起来。某些软件中的"青少年模式"采用多种模型设计,很好地降低了青少年用户的使用争议,例如限制使用时间段、使用时长、关闭部分软件功能等。
  技术规则本质上是通过理性逻辑呈现的,具有逻辑的完备性、周延性特征。虚化"青少年模式",是通过打破实名认证建立的"人号关联"、弱化"青少年模式"的运算结果或者保留其他的结果救济余地等方式实现的。在本质上,这些做法打破了行为规范设定下的技术路径的周延性。就软件设计而言,要尽量防止"人号关联"、"青少年模式运算结果"等技术出现周延性的漏洞。就软件监管而言,技术路径周延性破坏的方式、程度,能够成为软件日常监督、软件处罚的判断依据。
  当然,抓好技术规则的"牛鼻子"还需要做好前提铺设。
  一方面,要明确软件提供商和用户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是否能够或多大范围能够被用作"青少年模式"的数据处理;软件提供商以何种方式履行"青少年模式"的义务;青少年用户突破"青少年模式"后造成钱财损失,如何协调用户、平台、获益方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这些命题需要在设计技术规则之初便予以明确。
  另一方面,青少年模式的具体规则需要在合理性层面深入探讨。例如,软件使用时限是否需要考虑游戏的类型、表现形式,是否需要考虑青少年用户的年龄结构等因素。合理性反思能够使制度获得更多的认可,这也是技术规则发挥效力的重要因素。
网站目录投稿:思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