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轩辕黄帝得道成仙了吗古人眼里的盐有多么神秘


  黄帝御女千二百成仙?
  作为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公孙轩辕历来为后世所敬仰,传说中的黄帝不仅一统华夏众部落,而且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不仅如此,后世的道家也视他为道家先祖,道家亦被称为"黄老之术"。作为道家学术的重要分支,"房中术"同样和黄帝扯上了关系。后来的《容成阴》、《素女经》、《黄帝内经·素问》、《神仙传》、《列仙传》、《轩辕本纪》等多部道家书料均有黄帝向当时的房中术专家容成子和咨询养身之道、向素女请教性交技巧的故事,后世更是有大量借托黄帝之名的著作(公孙轩辕应该算是史上被侵害著名权最多的历史名人)。
  在《山海经》里,记载了黄帝与蚩尤逐鹿一战,女魃助战黄帝,后来受到了走到那里那里不下雨的惩罚。这段故事去掉神话色彩,可以理解为在逐鹿之战中,一位女魃的部落女首领参与支持黄帝,最后被部落人背叛。这里,一个很有男性魅力的英雄形象已经有了基本轮廓。到了司马太公笔下,公孙轩辕不仅是一个英勇盖世,一生七十二战的英雄,而且生育能力超强。载他一生"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注:就是说有十一个私生子)。又到了东晋葛洪的《抱朴子》黄帝的生育及性能力就被大大夸张,出现了"黄帝御女千二百成仙"的记载了。这里就有了点为了迎合当时东晋时期士大夫们淫女养身成仙的时尚思潮而不惜糟蹋古人的意思在里面了。黄帝一生好战,其实和道家是沾不上什么边的,而黄帝所处的英雄部落时期,生产力并不发达,我们的黄帝同志的主要心思应该还是在带领部落人民解决温饱问题上,对房中术恐怕是没有什么研究的,俗话说"饱暖思淫欲"。生活水平的黄帝是不能与后世的君王们相比拟。
  但那时是原始部落社会,没有后来的封建道德约束的,黄帝这样男人英明神武,气宇轩扬具有男人魅力的男人,愿意和他上床的女人肯定是很多的了(估记那时也没有什么绿帽子一说)。而黄帝的正式老婆,《史记》只记了一个嫘祖,之后的《三家注史记》又加了三个:彤鱼氏、方雷氏、嫫母。再怎么算,黄帝的老婆也只可能也算到十来个,顶多和韦小宝同志打平手罢了,至于御女多少,那就无史可考了,但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活条件,说黄帝同志养了一千二百个女人在家里,用来满足其性欲和寻求升仙,不符合当时部落部情。黄帝同志的经济学知识没这么差,一个个白送的情人不要,要在家花钱费米养一大堆女人——黄帝家也不宽裕啊!
  捉摸着黄帝的情人们也是晚上陪黄帝上床,白天拍屁股走人,该下地下地,该养猪养猪。上古时期的中国女人,能干着哩,不靠出卖性和肉体过日子。但百口难辨一纸,经过世代道家学者们的黑纸白字,处在上古时代的黄帝公孙轩辕,在后世的眼中,和道家的房中术是再也分不开了。
  黄帝炎帝蚩尤三圣为何相互死掐?中华民族起源新说盐有"百味之王"的美称。早在上古时期,盐是比金子还值钱的"天藏之物",可以说"得盐者得天下"。"炎黄子孙",这一中国人特定称谓的出现正是因为盐——对盐的争夺导致炎黄合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华夏民族"。
  炎帝和黄帝本是两个原始部落首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们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接下来,黄帝与炎帝联手,通过"涿鹿之战",打败了东夷九黎族首领蚩尤。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形成"华夏民族",进而有了"中国"。
  为什么会爆发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史记》给出的理由是,炎帝欺负四邻诸侯、蚩尤作乱不听话所致。实际上,这两场征战都是因盐而起,乃"盐的争夺战"!这一观点的产生,因交战地点而来。"阪泉"和"涿鹿"到底在哪儿?现在大陆出版的教科书上认为在河北境内,范文澜著撰的《中国通史》亦持此观点。但史学界不少权威学者并不以为然。民国时期的史学家钱穆通过考证,在其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国史大纲》一书中提出:"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浊泽,一名涿泽,即涿鹿矣"。
  解县盐池是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之一,简称"解池",又叫"河东盐池"。在随后出版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中,钱穆进一步提出,解县盐池"成为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因此,占到盐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直接提出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盐之战"观点的,还有另一位史学家张其昀。张其昀在1981年于台湾出版的《中华五千年史》中称:"黄帝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涿鹿,两者实为一事",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盐之战"观点虽尚有疑问,但已为中国盐业史研究学者所认可和接受。
  "盐之战"
  尧舜禹都曾筑城于盐池附近
  黄帝对炎帝和蚩尤发动战争,根本上是要控制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战略物资。黄帝灭了蚩尤后,遂开始在涿鹿附近的土堆上筑城,即所谓"邑于涿鹿之阿"。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依然占据着他物无法替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今山西临汾)、蒲坂(今山西永济)、安邑(今山西运城北)筑城,史谓尧都、舜都、禹都,至今地方史志都以之为代称。
  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张其昀称其"显与保卫此盐池重地有关"。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在今天看来,舜帝是相当专业的音乐人,至少也是超级音乐发烧友,他擅弹五弦琴,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
  《孔子家语·辩乐解》中的《南风》是这样写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为什么舜帝要歌唱南风?当时池盐是自然生产,靠天吃饭。南风一来,盐水便会迅速蒸发,凝结成盐,此即《三秦记》中所谓"朝取暮生",当时池盐已成为重要财源。春秋时期,当年引发原始部落征战、促成华夏民族形成的盐,在中华文明进步和国家版图的整合中继续发挥作用。此时的解县盐池为晋国所有。《左传·成公六年》称,这池盐为晋"国之宝也"。晋国因为池盐而国富民强,晋文公因此晋升"春秋五霸"之列。原为鲁人的晋国富豪猗顿,本是一位穷书生,在经营解县池盐后迅速致富,《史记·货殖列传》称其"与王者埒富"。
  先秦诸国"得盐者强"
  春秋战国是群雄并起、从割据走向兼并的特殊时期,在这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除了西部的晋国外,东方的齐、燕等国也因盐利而受惠。《管子·轻重甲》称:"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齐国、燕国这些重要的海盐产地,财富急聚,国力大增,很快在战国风云中占得上风,入选"七雄"。其中的齐国,在齐桓公时代已当上春秋"霸主"。
  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早在"商鞅变法"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秦国即夺得了山西平阳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并置"盐官",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了井盐资源丰富的蜀国。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昭王(一说秦孝王)任命李冰为蜀守,出生于山西运城"池盐之乡"的李冰,在公元前251年前后,主持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六国,统一华夏,又应验了"得盐者得天下"一说。用齐桓公的话来讲,这叫"国无海不王",这里的"海"即特指海盐。
  唐代实行食盐官卖"榷盐法"
  秦汉以后,"盐财政"对于经济的影响愈发显著。齐国人管仲的"官营"思想,为历朝历代所推崇和效仿,垄断成为封建朝廷增加财税的通行手段。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在长期的平定北方匈奴边境战争中,耗空国库。于是,汉武帝下令"笼天下盐铁",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唐朝在中叶后,实行食盐官卖的"榷盐法",其实就是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据《新唐书·食货志四》记载:"天宝、至德年间,盐每斗十钱",后来"尽榷天下,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每斗盐由10钱(文),一下子涨到110钱。
  为此历朝都出台了许多"禁私令"。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私贩食盐一旦发现,要"左趾",就是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贩私盐"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处死"。对于"不惧条流再犯者,"不论多少斤,"并处极法"。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盐法则规定:"刮碱煎炼私盐,所犯一斤以下,徒三年,配役;一斤以上,并决重杖一顿,处死。"
  明清时期,官府"禁私"之严空前,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私盐贩卖历代不绝。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如唐末,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率先起义;再如元末,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盐与江山社稷能否稳定息息相关。
网站目录投稿: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