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徒守困①,空对旧山川。 龙岂池中物②,乘雷欲上天! 【释词】 ①数年:多年。 ②池中物:比喻屈居人下的平庸之辈。《三国志·周瑜传》:"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赏析】 刘备无立足之基,投奔了荆州刘表。一次刘表请他商量荆州嗣主一事,刘备的主张引起刘表的夫人蔡氏的不满和忌恨,于是他被卷入了刘表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旋涡之中。一次,刘备酒后失言,蔡夫人怀疑他"有吞并荆州之意",便密召其弟蔡瑁,商议杀掉他。刘备得知消息,星夜奔走。待蔡瑁领军到刘备的馆舍时,刘备已去远了。"蔡瑁悔恨无及,乃写诗一首于壁间,径入见表曰:‘刘备有反叛之意,题反诗于壁上,不辞而去矣。’表不信,亲诣馆舍观之,果有诗四句。诗曰:‘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刘表见诗大怒,拔剑言曰:‘誓杀此无义之徒!’行数步,猛省曰:‘吾与玄德相处许多时,不曾见他作诗。——此必外人离间之计也。’" 这首小诗在此处真是传神之笔,将一个军阀集团内权力之争的复杂关系,很巧妙地设置在题反诗的情节中,而且还妙在能从一点向三方面折射过去,映出刘备、刘表、蔡瑁三人此时此地的心理和性格。对刘备来说,诗虽不是他写的,但诗意却暗合他的霸业之心,切合他的身份、抱负以及当时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点染和烘托了刘备的形象;对刘表来说,他之所以见诗后大怒,是因为前日酒席上刘表问起青梅煮酒论英雄一事,"刘备乘着酒兴,失口答曰:‘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刘表听了,口虽不言,心怀不乐。今日之事触发了他当时不满的心理,勃然而怒。接着刘表转念一想,恐是离间计,疑虑在心,这又十分契合他诚厚迂弱、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对蔡瑁来说,此人能抓住刘备语失在刘表心中引起的微波,当机立断,题诗于壁,乘隙而入,挑拨离间,以求一逞,充分表现了他卑鄙、险恶和狡诈的性格。毛宗岗评点说:"蔡瑁不奉刘表之命,便欲点军杀玄德,想见蔡瑁之横,蔡夫人之专,而刘表之弱。"同时,也为"刘皇叔跃马过檀溪"一回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这首小诗为什么能够强化"富于包孕的片刻",发挥独特的作用呢?首先这首小诗揭开了特定环境下刘表集团的人物关系。中国古典小说善于在社会联系中塑造典型性格,准确地揭示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关系,就能够把握主要人物关系和次要人物各自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深刻地表现人物关系间的社会内容。即使刻画次要人物性格的某一特点时,也能从其身上折射出主要人物的某些独特的东西,从而进一步皴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蔡瑁写反诗的动机,是因他戒惧刘备吞并荆州而产生了谋害之心。他的内心活动曲折地映射出其对刘备的认识,在蔡瑁的眼中,刘备是蓄大志、成大事的豪杰。对于这样的人,若不早下手,荆州必为其所取。事实上刘备暂且投靠了刘表,犹如龙游浅水、虎落荒丘,虽未能如意地施展其平生抱负,但也未减灭其霸王之心。因此说,准确地描写次要人物蔡瑁、刘表与典型人物刘备发生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实质上就是展现了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性格。 其次,这首小诗放到人物之间的内在冲突的交叉点上加以表现,这就能触及到了叙事系统的深层结构。犹如旋涡中的水,能够让人于瞬间见到各种力量的消长变化。如果不把这样的细节放到矛盾线索交叉点上,只将蔡瑁所作的小诗,孤立地局限于他如何设计害人上,那么就只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也就会失去包孕性。相反,安排在刘备、刘表和蔡瑁由立荆州嗣主而产生的矛盾冲突背景下,其作用就不是单一的了,就会同时在几个层次或几个侧面上,深刻地展现刘备的雄心、刘表的私心、蔡瑁的奸心背后复杂的社会内容。 其三,这首小诗本身的含蓄性能够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表现出来,把寓意藏情的东西让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刘备酒后失言,是真实的内心写照;而蔡瑁陷害刘备所作的反诗是假的,真言和假诗事实上虽然没有任何联系,但二者之间精神上却有相通之处。也就是小说在展示刘备独特的精神风貌上起到了离形得似的作用,这正是反诗设计的出神入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