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通过艺术上的苦心与孤诣为我们奉献了一篇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意境的美文。《荷塘月色》中修辞的丰富性和运用的贴切灵动,从运用到特点到美感,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在论述中又侧重于比喻、通感、复迭,衬托等的鉴赏。同时联系朱自清的其它文章,对比鉴赏,论述中都始终贯穿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模式,也是这两种思维使得《荷塘月色》的修辞如此丰富,使得阅读者获得如此高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荷塘月色;品读;感悟 每个人都有不如意的时候,不过对待失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人借酒浇愁,有人忍气吞声,有人咒骂社会,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平衡自己,掌控人生。让人生的航船平稳地驶过乱石嶙峋的浅滩,活得优雅。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类人就是代表,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呈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诗意的生活与优雅的态度[1]。 一、纵观荷塘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看,《荷塘月色》充满了简单的朴素美,语言表达亲近自然,真实生动。比如,"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个"踱"字,交代了作者此刻的心境和状态,也为文章增添了恬静淡雅的感觉。还有,文章描写景色的部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连串的排比、拟人、比喻运用得恰到好处,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一旦步入此情此景,却给人以如诗如画的美妙感觉。再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其中的"泻"字和"静静"搭配在一起,完美而生动地表达出了月光好似流水一般的动态效果,同时又增添了无声无息的幽静美。还有文章中叠字的运用,淡淡的月光、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粒粒明珠、缕缕清香等,韵律上的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又饱含朴素的淡雅[2]。 从内容层次方面来看,文章层次鲜明,脉络清晰。全文贯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带上门出去——荷塘月色——月色下的景象——江南旧习俗——回到家中。暗线:心里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思乡愁绪——不宁静。结构上自然严谨。 二、遣词造句的诗意美 1、妙用比喻。极善用喻,用喻形式之多,角度之巧,联想之妙,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浮想联翩,其神韵可决会而难于言传。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委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形式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那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容不得极為标致。女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营造了诗一般优美的意境,使我们感受到了荷叶、荷花的美。 2、善用叠字。善用叠字,《荷塘月色》虽然短小精致,但全文却大量使用叠音词,粗略统计一下,大概有三十多个,表达效果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如用叠音词状形(曲曲折折);用叠音词绘声(迷迷糊糊、脉脉);用叠音词写香味(缕缕)。以及"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这些叠音词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人性之情,使文章显得生动形像,同时,还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 3、巧用动词。用词生动、准确,是锤炼动词的高手,尤其善于将一些不起眼的寻常字词推敲入文,创造诗一般的意境,达到力透纸背的艺术境界。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养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在这些诗化的语句中,"泻"、"浮"、"洗"、"笼"、"照"、"落、""画"这些常见平淡的字,在此处却用得生动传神,形神兼备而又细腻地描绘出了荷塘上月色的轻柔似水、朦胧如诗的意境,尤其是"画"字,无论换成任何字都将大为逊色,少了点灵气,缺了点诗意,妙味全无。 4、活用词语。用词不拘一格,常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艺术感受,突破了习惯性的思路,摆脱传统的表达方式,创造出异于常规的、独特的语言,读后妙趣横生,美不可言。如"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作者创造性地将"恰到好处"一词拆开来用,语言形式更加新颖活泼,表情达意更确切,节奏更明快,读来更有韵致,使文章增色不少。另外,惯用精美纯朴的白话语言作为散文的表达方式,常将口语入文,表现力极强,创造出极深的意境。如:"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可惜我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用"受用"和"消受"换去了画面语"享受",更为形象,更为准确。"受用"将作者那种心灵暂得解脱的神韵勾画了出来,而"消受"一词,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惆怅失落的情绪。"受用"、"消受"一前一后,相互映衬,充分表达了作者渴望遁世而不得的矛盾心理[3]。 三、视觉感强,和谐悦目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注重优美和谐的构思之意,打破了画面焦点透视和真实时空的束缚,在造境过程中十分重视画面上的笔墨、形体、色彩、章法、形势等给人视觉上产生的极强的形式美感。 荷塘月色之景优美和谐,呈现极宁静的环境,这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另一个世界。在这种世界里,自己可以遐想可以自由。作者为了将荷塘月色之美写到极至,运用了极美的词,极佳的修辞。他注重形体描述,说荷叶如同亭亭舞女之裙,荷花的姿态万千,用袅娜与羞涩写出花的娇艳美态,又把花说成是明珠、星星、美人,具体可感的美,把灰暗路灯光说成是渴睡人的眼,形象而生动。 同时,作者在描写此景时,特别重视章法,由月色下荷塘到荷塘上的月色,再到荷塘周围,由主体之景到四周的景,极重章法,在写景中,又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感,那就是极尽喜爱而沉静于享受之情。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美景,宛若一幅美妙的西洋油画,它一反中国国画所追求的意境之美,而追求那种完全富有真实性、色彩浓郁、层次鲜明之美。这种写景方法与西方文化是相一致的,朱自清这样写,与他接受的西方新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廖元喜.读《荷塘月色》散文有感[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2009. [2] 钱琪.朱自清独处下的《荷塘月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8). [3] 高兴友.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