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因何错判》是一本由[日] 秋山贤三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9-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官因何错判》精选点评: ●充满日式温情的一本小册子。 ●薄薄的小册子,看了封面推荐来的。内容很单薄,压根儿不值书钱。封面的推荐太言过其实,尤其是"工蚁法官"那部分,书里面提及的内容很少,推荐者可能是为了迎合中国的司法局面而刻意夸张的描述吧。回到主题,最后一章便学术论文的风格,和作者力主的文学性相去甚远;中间为了响应主题举了两个典型案件的例子,但视角过于狭窄。前两章倒是惊喜,对于外国了解让日本的司法,尤其是在法官的成长路径和工作环境方面。6分足够高了。 ●这书虽然内容薄弱了一些,时效性差了一点,但作者身为司法者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很让人敬重。 一个案子,对法律家而言,不过是"无数案件中的一起",对被告而言,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不可不慎之又慎! ●首先不得不感慨现在的书真贵,一本小书,150页不到定价45元!本书结构不太严整,适合茶余饭后翻阅,但也能从中了解日本裁判官成长过程的不少八卦,作者提出的避免冤案的建议只能算是一家之言看看而已了。2019.6.1 ●日本以极少的法官数量支撑法院的审判工作,确实让人感叹。很好的科普书籍。 ●欣赏作者谦卑恭敬的语言风格 中日两国刑事司法构造存在不少相似性 日本刑事司法错案冤案产生问题也值得当下中国法律界借鉴反思 当做对司法事务的故事书看了 被几个点感动 作为这类书而言 四分尚可 ●无论结构和内容都过于松散,不值得买来读。另:已经没法从书籍定价推测内容充实程度了。 ●以为是新书,然而原书在2002年就在日本出版了,怪不得里面的数据好多都是1999、1996年的。书体量很小,140来页。内容值得一读。刑事诉讼制度中的人权保障和冤案防范,在2019年的中国,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地方。 ●在日本同样面临几乎不会有无罪判决的情形。没有陪审团的国家,无罪判决就会变低,法官往往容易相信检察官的谎言,而普通民众则更容易揭穿。缺乏普通人的经验,一工作就当法官,制度…一位法官转行律师的反思。 ●作者初衷很好。也提供了一些不错的发人深省的案例。但是总体内容不多。 《法官因何错判》读后感(一):如履薄冰 零散读完,部分感同身受。 1、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认定事实靠证据,证据来源靠搜查员(侦查机关),搜查员取得的证据未必全面可靠,需要法官挖掘全部证据,防止被隐瞒真相,防止检察机关为了避免错误故意隐瞒证据,引导自诉人或者侦查、检察机关本身阐述、认定出偏向于认定为有罪但实际上并不是事实的"事实"。 2、日常生活经验法则不是法律依据,但是在事实真伪不明时,有重要意义;其可以帮助法官形成内心确信;要遵从经验法则、逻辑思维,认真思考被告的供词和其真正的生活,拥有洞察事态与个人的视角,避免错判。 3、不要将维持秩序的感受带入到事实认定中。主观臆断和道德评判终究不是法律裁判的依据。 4、敬畏法官职业。先内省而后判案。 5、不轻信供述证据,要洞察误谬的可能性。这就好比证人证言的效力要审慎考虑。 《法官因何错判》读后感(二):法官的"社会性"与"百姓视角" 2019.2.23-2019.3.8 时隔近八年把这本书译成中文版,即便原版是岩波出版,但是也难抵并不成熟而且生硬的翻译。并且原文逻辑节奏不强,结构松散,让人感觉是一些日常感想或者随笔。不过个中观点仍然值得记录。比如作者在结束自己二十多年的法官生涯以后选择当一名刑辩律师,让他觉察到角色变换过程中的不同。 法官就是保持一个"等待的姿态",而律师则需要全力以赴。 刑事审判的最高使命便是不生冤案,尽管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法系法制状态,冤案仍然持续在发生。作者认为,法官因为"审判席之高"造成与世间距离遥远。对于静坐于对面的被告,法官唯一能够识别和感知到的仅仅只有检察院调查书里被告的恶形恶状,而他本人人性的一面以及真实的烦恼却无从察觉。 高额繁重的工作量也是法官疏于接触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了解人、了解社会一定是作出公正审判的绝对关键,尽管判断诉讼事实客观性的原则需要经过冷静的法学训练,包括"疑罪从无"的法则、"高度盖然性"的判断以及对于经验法则、逻辑法则和注意法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可证明历史事实的证据材料的程序是否正确执行的程序正义。因此坚持"百姓视角"可能是除了恪守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外一个法外重要的法外概念,也可能是在消除冤假错案的漫长进路中法官必须坚持和坚守的基本能力和价值取向。 尽管出版时间过时,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可能仍然有价值,并且还有更多值得努力的地方。 《法官因何错判》读后感(三):法官因何错判 电视剧里,栽赃嫁祸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因为他们奉行的是有罪推断原则。然而,为什么在奉行无罪推断原则的刑事司法实践中,仍然会产生冤案呢?在《法官因何错判》中,秋山贤三从法官在庭审中的角色出发,探讨日本刑事司法体系中冤案的产生机制与避免方法。 秋山贤三是日本著名的冤案问题专家,他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在担任了二十多年的法官之后,辞职转做律师。从法官到律师的专业转换,也为秋山带来了角色与视角的转变,使得他既熟悉法官的工作模式,又能洞察法官的局限所在。秋山指出,正是这些局限,使得冤案成为可能。因此,他在探析日本刑事实践中真实的错判案例(其中有一些是他以法官或律师的身份亲自参与其中的)之后,为日本的司法改革提出了十条建议,这十条建议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理解,全部可以总结为一点:法官应当放弃高高在上的心态,以发现无罪为目标,站在辩护人的立场上的换位思考。不过,尽管重点在法官,秋山的矛头所指,却是从搜查到审判的整个体系。 本书虽然在结构上略显松散,却丝毫不能掩盖秋山的洞见。即使是十多年前的旧作,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极具参考价值。就像秋山所说:"一个案子,对法律家而言,不过是‘无数案件中的一起’,对被告而言,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法官因何错判 [日] 秋山贤三 / 曾玉婷 / 魏磊杰 校 / 法律出版社 / 2019-2 子扉我 2019年春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工作室微信2019年3月19日,发表时有改动 《法官因何错判》读后感(四):冤案发生都是相似的原因 作为同行,阅读此书学不到多少实务上的干货,但是同为律师,在面对案件、面对法官时的心境、困惑,无论中日,却是格外的相似,有种被外国同行治愈的感觉。也难怪,毕竟中日同为大陆法系审判中心主义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也说明了,司法效果与司法结构设置之间具有关联性。 书中给我有一定启发的是关于无罪案件当中被告人供述中"秘密的暴露"和"无知的暴露"之间的区分。 所谓"秘密的暴露"是指,只有犯罪行为人才能知道的在犯罪发生时的细节。而"无知的暴露",可以理解为一种矛盾,一种无辜蒙冤者供述中所暴露出的其对案情细节缺乏认知的情况。 这一点在聂树斌案中就有体现,在聂案中,被害人丈夫侯某、同事余某均证实被害人康某某携带一串钥匙,现场勘查笔录和现场照片亦证实被害人"左脚西侧偏南30公分处有一串钥匙",而聂树斌在案所有供述,当被问及被害人随身携带何物时,其均未提及被害人随身携带钥匙这一情节,即使在侦查人员提示下,仍然未能供出上述情节。这种供述就属于"无知的暴露",这种供述是案件可能构成冤案的信号之一,也是律师在辩护过程中通过对比不同证据,应该发现和留意的问题。 本书作者在从事律师职业之前也是一名法官,在从事律师职业之后,他也意识到了法官这一群体,由于工作繁忙,存在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情形,这是导致冤案产生的原因之一,用作者的话说,"辞职之后座到了和被告人视线等高的辩护人席位上时,才第一次感受到审判席的高度给人的压迫感" 而这也引出了冤案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即"在其位,谋其政","屁股决定脑袋"。 按照路西法效应,身处不同的角色必然会导致对案件观点的不同,进而影响到在司法活动中行为方式及行为目的差异,所谓"位置变了,各有队友(《最佳损友》)"警察,检察部门负责有罪认定,辩护人负责无罪或罪轻认定,法院居中裁判,期间各司其职,但在现行诉讼结构下,法院检察院均为公权力机关,本身具有官僚机构的一致性,在刑事审判过程中法院并不能完全做到中立,日本著名程序法学家,三井诚就曾提出"实质上的对立并非是三者,更应该说是形成了检察和审判 vs 辩护这样的二元对立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冤案的发生,更应当重视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否则很容易因为角色的不同,而对案件产生先入为主的预判性偏见,导致冤案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