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刀兵起四方,无端袁术太猖狂①。 不思累世为公相②,便欲孤身作帝王。 强暴枉夸传国玺③,骄奢妄说应天祥④。 渴思蜜水无由得⑤,独卧空床呕血亡。 【释词】 ①无端:无来由,无缘无故。宋玉《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②累世:历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③枉:白白地,徒然。李白《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枉夸,白白地夸饰。传国玺:相传秦始皇得蓝田玉雕为印,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秦亡归汉,历代以此为帝王象征。 ④妄说:妄,胡乱。《史记·项羽本纪》:"无妄言!"妄说,胡说。天祥:自然中祥和喜庆的征兆。 ⑤无由:无从。 【赏析】 这首诗对袁术的一生作了高度的概括。一个名门望族的子弟,割据一方,骄狂残暴,淫奢无度,正如古人云:"多行不义必自毙。"袁术称帝不久,落了一个孤家寡人、暴病而亡的悲惨下场。 袁术出身"四世三公"的望族官宦世家,是袁绍的堂弟。东汉末年成为北方十二个豪强集团的头子之一。他自恃地广人多,狂愚而逞。《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笔墨不多,基本上取自《三国志》和裴注里的素材,只是在细节上略有虚饰。其中最主要的是虚构了传国玉玺一物件,像小说情节中的贯穿物一样,构成了小说情节中阶段性的线索。起初孙坚的将士打扫皇宫废墟,意外发现传国玉玺。孙坚暗喜,便与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联军不辞而别,回到江东另图大事。不幸他英年而逝,将玉玺传给其子孙策。孙策投靠袁术,屡立战功,但不受重用。他不得不以传国玉玺为抵押,换得军队,自己去开创基业,从此这块象征天子的宝物就落到袁术手中。小说家有机地将传国玉玺和袁术僭号称帝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更有力地突出袁术"不思累世为公相,便欲孤身作帝王。强暴枉夸传国玺,骄奢妄说应天祥" 小说这样描写:"却说袁术在淮南,地广粮多,又有孙策所质玉玺,遂思僭称帝号;大会群下议曰:‘昔汉高祖不过泗上一亭长,而有天下;今历年四百,气数已尽,海内鼎沸。吾家四世三公,百姓所归;吾欲应天顺人,正位九五。尔众人以为何如?’主簿阎象曰:‘不可……’术怒曰:‘吾袁姓出于陈。陈乃大舜之后。以土承火,正应其运。又谶云:‘代汉者,当涂高也。’吾字公路,正应其谶。又有传国玉玺。若不为君,背天道也。吾意已决,多言者斩! 遂建号仲氏……" 袁术这两段话,前者出自《三国志》本传;后者除传国玉玺一句而外,出自裴松之注引《典略》,基本上语出有据。小说家对袁术刻画的笔墨集中而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征:愚狂。在豪强兼并的局势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显得名正言顺。而袁术一意孤行,狂妄称帝,首先在政治上便陷入孤家寡人的地步。何况他本来就四面树敌,与袁绍有隙;与刘表为敌;与孙策断交;与吕布时好时恶。所以当袁术在寿春称帝时,曹操为了消灭他,不仅令出天子,而且对其周围盘踞的大小豪强势力,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施展一系列权术,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大将军、吕布为左将军、孙策为骑都尉,领会稽太守,将袁术置于孤军作战的地步,使其在军事上屡遭失败,一蹶不振。另外再加上他骄奢过度,不恤军民,众皆背反,失败灭亡已成必然之势。 小说家刻画袁术临终而亡时的狼狈悲惨的样子,是在裴注的基础上,又虚构了几笔,强化了这一细节的典型性。裴注记载:袁术"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坐棂床上,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余而死。"小说描写:"时当盛暑,粮食尽绝,只剩麦三十斛,分派军士。家人无食,多有饿死者。术嫌饭粗,不能下咽,乃命庖人取蜜水止渴。庖人曰:‘止有血水,安有蜜水!’术坐于床上,大叫一声,倒于地上,吐血斗余而死。"这个细节中庖人语含讥讽,袁术竟无言而对,大叫而亡,尖刻地描写了袁术惨败到了众叛亲离,连庖人都敢直面相讥。这和他当年骄狂不可一世之时,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渴思蜜水无由得,独卧空床呕血亡。"这联正是对这个细节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