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一首小诗里竟然包含那么多的成功哲理读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论三重境界
  这是大师原文,其中分别引用了晏殊《蝶恋花》、柳永《蝶恋花》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三首词,后人多有解读:
  第一重境界:做大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重境界:做学问、成大事业的过程,必须坚定不移,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衣宽也不后悔。
  第三重境界:经过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成就。
  成功步骤
  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观念日新月异,治学也未尝不可归结于一种事业。按照现代管理学理念来讲,就更容易理解一些,第一重境界讲树立目标;第二境界讲付诸行动;第三重境界讲有所成果。
  大师的境界自然是高,让人无法望其项背,只能叹为观止!他妙手擷取三首宋词片段来论境界,既说了词话,又讲了境界,偏偏又那么十分贴切,万分形象,任凭后人怎么翻来覆去解读还是觉得就是他说的那个理。
  在诗词的浩瀚海洋里,也有这样一首不起眼的小诗,让人一读惊艳,再读心折,品读多次,竟觉得其中之妙,一诗几可囊括王国维三种境界之论,而犹有未竟之意。且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富含哲理的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踏雪寻梅,春意盎然
  关于这首诗的名字和出处,众说不一,有说它叫《嗅梅》,是唐朝无尽藏所做;有说它叫《咏梅花》,是元代梅花尼所作;也有说它是宋代某尼所作,无从可考,我们只看诗的内容好了。
  "春",我们看做目标,方向。确立目标、方向,也许是个反复摸索尝试的过程,迷茫、反复、发现、尝试、认定、认定值得自己奋斗终生的事业,"寻"恰恰能形容了这个过程,
  勤劳攀登,通往成功
  "尽日"可见付诸行动的过程时间之付出,入岭穿云,芒鞋踏破,可见付出之辛勤,求索之艰苦。做事不正是这样吗?一旦认定了进取的目标,就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锲而不舍,砥砺前行。古语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话无一不是形容这个过程。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为一朝顿悟而笑;为成功而笑;为已求得十分圆满而笑。这不正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吗?经过多次挫折、多次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也许,我们来看个案例,可以更生动形象一些看到这三个境界,就拿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来说吧。
  爱迪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要找到一种耐热材料,电流可以把它烧到白热化程度而发出炽热的光却又不至于断裂或熔化。起初他研究的是碳材料,失败后一度放弃了,并随后尝试了600多种不同的耐热材料如铯、镍、铂、铂铱合金等,后来又确定回来碳材料上。
  这个目标认定从尝试、反复、认定,恰恰是一个"寻"的过程。
  确定了碳材料后,他就不断地用各种直径、各种长度的碳棒做试验,不断改进着碳化方法和抽气处理。做了数千次实验,整个过程相当枯燥无味,但他一直在坚持不放弃;
  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反复实验的求索过程,是多么地艰辛!
  最后,他发现了能连续亮1,200个小时的毛竹丝灯。
  成果闪现,灯亮了,举世为之瞩目。
  别人赞他是天才时,他却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他的这句话,恰恰能充分说明第二重境界的重要性。
  其实,不仅是电灯泡,爱迪生一生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都是靠他不知疲倦、没有停歇的实验换来的。最终,他的成功,掀起了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颦一笑,皆有风格,要善于发现身边之美
  扯白的未免太远,飞到了大洋彼岸,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放回到诗词本身,无可否认,这是一首非常有哲理、非常有意蕴的诗。我们甚至还可以换个角度来解读一下,比如,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关键是不能没有发现的眼睛......自然这是旁义,偏离了今天的主线思维,我们就当做未竟之意吧,不再赘言。
网站目录投稿:寄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