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大概是中国唯一一家没有"影子"的主流互联网产品,它顺着SNS(社交网络服务)的路线,硬生生的拔地而起,成为了文艺青年的大本营。本文作者认为豆瓣会利用外围推荐系统、O2O营销等系统来布局自己的商业模式。 豆瓣大概是中国唯一一家没有"影子"的主流互联网产品——你可以从新浪身上看到雅虎的影子,从优酷身上看到Youtube的影子,从人人网上看到Facebook的影子,但是唯独豆瓣衣袂飘飘,顺着SNS(社交网络服务)的路线,硬生生的拔地而起,成为了文艺青年的大本营。 这也意味着豆瓣的商业模式无法参照美国互联网上的成熟案例,当豆瓣从一家由创始人杨勃一个人在北京豆瓣胡同旁的星巴克编写程序就能创建的独立网站,成为需要养活300多号人物、承载7000万文艺青年社交生活的庞大社区,挣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豆瓣在行业内被称作是"慢公司"的典范,不仅仅是在发展速度上相比那些如狼似虎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显得慢条斯理,而且杨勃自己也是一个温吞的人,知乎上有前豆瓣的员工形容杨勃懂得"耐心的倾听","阿北(杨勃的网名)喜欢说:对。这是口头禅,表示收到你表达的内容,并不代表100%的同意。他说话比较慢,对话中回应的也比较慢。通常在你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先是大量思考,可能会有几十秒,然后说:有N点,1……2……3……思路很清晰。" 这种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也决定了豆瓣不可能建立如同网游之于腾讯、电商之于阿里巴巴那样猛烈而需要强大执行力作为保障的商业模式,杨勃极为推崇美国《连线》(Wired)杂志前任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所写的《长尾效应》,这是一本颠覆"二八原则"的著作,作者认为并证明了非畅销的长尾商品因为品类基数庞大,累加之后却有着不逊色于畅销商品的利润,而互联网的兴起,使人们找到和获取长尾商品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后者有了"广泛产生、传播和获取的可能"。 杨勃在对《长尾效应》的书评中写道:"长尾里选择过多,所以要为每个人挑出合适的东西,需要更强大的过滤器。编辑、星探、营销者、广告是传统的‘事前过滤器’。博客、评论、推荐、草根意见是"事后过滤器",只有这些能应对长尾的低信噪比和极端个人化的兴趣取向。网络发展到今天,终于有了搜索、推荐这些强大的信息技术,可以为单个消费者提供有效的过滤。这是长尾现象和Web 2.0产生在同样年代的原因。" 豆瓣的商业潜力,也在于"过滤器"这个角色的扮演上,在文化产业(图书、电影、音乐等),豆瓣首先是一个"事后过滤器",用户在豆瓣上标记自己读过的图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形成以评分、评论、讨论为核心的内容资产,进而同时又具备了"事前过滤器"的属性,这些意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接触用户的事前选择,作为一个连接人与作品、作品与人乃至人与人的桥梁,豆瓣也就变得"不可或缺"。 但是,蕴含商业潜力,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拥有商业模式。就像新浪微博一样,空有影响力,但是生意往往都是绕过主办方在进行。早在《失恋三十三天》引爆国产电影票房神话之前,许多国内的影视发行方就留有豆瓣的专项预算,但这些预算通常都送给了能够提供刷分服务的公关公司和愿意为影片说漂亮话的影评人,许多图书出版方高价请人撰写书评,也是业内常见的案例。 除了通过技术手段清理一些不太真实的数据,豆瓣并无太多理由介入内容层面的直接交易,因为相信"推荐的力量",豆瓣三百余人的工作团队中,超过半数都是工程师,他们日复一日的完善豆瓣的算法,试图理解用户每一次点击、标记、发言等行为痕迹背后的逻辑关系,最终为用户带来最为匹配的推荐结果——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豆瓣用户,都将有着一个独立的围绕着他而存在的数据库,通过人机交互,豆瓣将完全符合他的兴趣顺次展开,其中亦不会缺少商业内容,因为"精准",豆瓣用户对于商业内容的接受程度将比其他平台更高,这种ROI将给豆瓣带来广告客户的极大回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豆瓣正在搭建的商业模式轮廓正是基于算法和社交上的精准优势: 1、外围推荐系统(以图书类商品为主):当用户在豆瓣浏览感兴趣的图书时,可以直接通过与豆瓣合作的电商网站——例如当当、卓越亚马逊等下单,豆瓣从每一次成功交易那里都能获得佣金提成; 2、O2O营销系统(以电影类商品为主):当下互联网仍然难以轻易取代影院带来的独特体验,而豆瓣在挖掘用户在电影上的喜好时,选择了本地化的道路——它和影院合作,提供网络购票服务,用户通过都买购买的电影票,也能够给豆瓣带来售价上的分成; 3、内容出版系统(以电子书类商品为主):上文提到过的电影《失恋三十三天》,其实就源自豆瓣一名用户在小组中的直播帖,最后被制片公司选中,邀请作者将帖子改变成为剧本,最终造就了这部2011年的黑马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