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周晓青幸福是在哀伤中微笑


  原创:爱灵心理 周晓青
  "你幸福吗?"一句再普通不过的问句竟成为这两年最火的话语,充满调侃的语气像在显示它与我们都没有直接的关联,人们已经高明的可以置身事外、评头论足。然而,反复的谈论无疑暴露了我们内心对"幸福"的渴求。静心一想,我们似乎都难以对"幸福"给出一个相对确切的定义——似乎难以企及又稍纵即逝的感觉。
  有人会尝试为"幸福"树立许多标尺——物质的、人际的、内心体验的等等。无论评价体系多么繁杂,它似乎都被人为的框架所限制着,而失去了它原本的样貌。换言之,人们习惯把简单的体验复杂化。
  或许,"幸福"需要的不是标尺,而是一个谈论的情境。对于如此个体化的内心体验,"幸福"难以脱离情境独处,它需要一个内心的情绪基调作为背景,让这份感觉得以在背景中呈现其各式轮廓和形态。
  内心的情绪基调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或欢愉、或哀伤、或平淡。意象里,生活就是一幅晕染墨迹的中国画,弥漫着淡淡的忧愁和哀伤——因为生活与丧失紧密相连。我们注定要在成长的经历中体验无数次的挫折和分离。丧失,意味着放弃和接受不完美。那是和自己的妥协,也是和现实的妥协。
  生活需要梵高的画作,强烈的个性以耀眼的明黄宣言,张扬的向日葵肆意蓬勃的生命力。高明度的色彩一次次冲击着感官,皮质醇的快速分泌引发亢奋的情绪一并加入到这场视觉狂欢。"奔放、震撼、难忘"是我们对那一刻体验的描述,激动人心且印象深刻。
  这无疑是幸福的时刻。然而,生活并不总是激情,罗曼蒂克终归和现实保有距离。人们无法承受过度的、长期的激情和分裂,寻求一种平淡的安稳是人的本能。
  因由丧失,生活被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丧失,不仅仅意味着死亡,它所蕴含的内容远远比死亡本身丰富,诸如分离、被抛弃、改变、发展、放弃等等。甚至,当梦想破灭、期望落空的时候,当权力、自由、安全感失去的时候,我们同样体验着丧失。它生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回避,如影相随。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终究要放开紧握母亲的双手,独自走入社会;就像即将出嫁的新娘要接受父母满盈的泪水作为新旅途的祝福;就像看着至亲的亲友渐渐衰老,步入黄昏……
  但,正是借助着这份丧失,人们得以从母体中脱离,从依恋逐步走向独立。正是借助着这份丧失,我们把握了生命的核心意义——对丧失的理解!我们在丧失中懂得了孤独是一种常态;我们在丧失中学会接受现实,承认挫败、放弃全能的自大。
  最现实的莫过于孩子不再需要父母了——曾经无比依赖我们的孩子渐渐羽翼丰满,他们向往更广阔的空间,自我的舞台。而放手,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衰老和价值的丧失。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无法离开我们,而是父母需要孩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的价值。于是,我们会为孩子的成长而倍感苦恼,我们无法欣悦地祝福他们日渐独立,反倒是紧盯着他们的小毛病夸大其词,不断训诫。纠缠不清的争斗让我们远离"幸福",谁为我们的"不幸"负责?孩子。多么可笑的逻辑,自动放弃幸福的人竟将另一受害者设为了主谋。
  认同吗?一个接纳丧失的人才拥有了谈论幸福的前提。只有当父母承认了孩子终将独立,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才能感恩每一次被甩开的双手;每一个背离的身影;每一声之嫩的回拒。
  一个能接纳丧失的人会在哀伤中疗愈,他不再需要浓烈的色彩、明晰的轮廓去确认,而能容许一切在朦胧中隐现。他们的生活像铺展开一目墨彩,在浓淡间竟有黑、白、灰的层次,简单却又丰富。某些人、某些事总会存为记忆,留下或浓或淡的一笔。伫立在这水墨交融、气韵生动画卷前,你会感觉到那渐渐晕开的墨色,正慢慢消融紧绷的张力,静静地流淌出一份安然、恬静。那不再是对外在的执着和追求,而是能安心地接纳必然的丧失。
  经验过丧失,人们会转入到对过往的哀悼——在淡淡的抑郁氛围里品味人生细节之丰富,犹如在苦涩的黑咖啡里寻找味蕾的甘甜。
  学会在哀伤中微笑,是因为我们还能承受这份成长的痛,是我们接纳了这份生活的真实。学会细腻的生活,体味七情六欲,容忍并装载下这些色调并不明朗的情结。
  相信幸福就寄居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藏身于淡淡哀伤和渐渐展露的微笑里……
  心理咨询师介绍
  周晓青
  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广东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EAP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人物》、《岭南育儿报》心理栏目撰稿人;擅长婴幼儿依恋关系辅导、儿童青少年学习与行为问题、儿童沙盘咨询、婚姻家庭问题、抑郁焦虑、情绪调节.
网站目录投稿:冷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