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华夏数千年的历史熏陶已经成为民间百姓生活中博大精深的智慧体现,而俗语作为民间文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支,更是人们代代总结口口相传的智慧结晶。不仅体现了民间生活的千姿百态,也体现了古人朴实的处世经验,加上其独特的通俗特点,与顺口溜如出一辙却又饱含深意让人听之难忘,也因此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这些俗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包含了民间百姓对生活的高度总结,即便是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依旧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这句"肥水不流外人田 "便是家喻户晓,但其后半句同样经典却时常被人忽略,两句俗语都体现了古人重要的处事原则。 题中俗语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化既通俗又朴实的特征,将百姓耕种的经验与生活中为人处事相结合,看似说农田灌溉却又发人深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直译便是有肥料和水一定要首先想到自家田地,而不能拱手让与他人。之所以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因为古人务农为生,农作物的生长是家庭生存的根本,而肥和水又是农作物收成的根本。民间常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古代没有工厂生产化肥,肥料大多为人畜粪便又因稀少显得弥足珍贵。古人还时常为此挑着箩筐沿途拾取牛马的粪便以供庄稼所用,可见肥水在古代百姓的心中的价值非同一般。既然对庄稼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要首先满足自己田地的灌溉,轻易让人必然连累庄稼苦了家人。 肥水虽为粪便但在百姓心中却价值非凡,古人以此比喻眼前的好处不能随意让给外人,看似自私实则道出了古代农村资源短缺的残酷现实。虽然如今倡导资源共享,但真正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时候,此等倡议自然形同虚设,这便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所以即便是科技文明均已开化的今天,这句俗语依旧无可厚非。它不仅反映了千百年来不便的人性,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普遍现状。 这句俗语的下半句同样经典说的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虽然没有先后之别让人听来相对舒坦,但其所强调的依旧是关于人性与公平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关系。直译便是靠近水边的楼台会首先看到月光,古人通过此景此情联想到通过靠近一些人或事物便能抢先取得利益与便利的社会现状。这样的情形古今皆然也是无可厚非的,无论为官还是经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原则是不变的。但在古代,如此现象却是苦了百姓,他们一生务农唯有子孙寒窗苦读方有一丝近水的机会。 总得来说,两句俗语虽产于古代传于民间又各有所指,但时代飞速发展而人性依旧的情形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两句俗语在今天依旧是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何时才能肥水共享,何时方能人人得月依旧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