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信息化建设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作用 地质灾害工作攸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急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纵观古今,人类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及时抗灾救险无不得益于有效的信息供给,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信息化建设已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与调度变的更加科学高效。 一、当前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预报预警难度大,防范难度大,社会影响大。 当前我国的防灾工作仍然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国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呈长期高发态势, 我国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具有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环境基础。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 各地出现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 局地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地震趋于活跃, 强降雨过程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加大;二是山地丘陵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类工程活动的大量开展也进一步的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使的地质灾害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造库蓄水等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剧烈;而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和油气造成的水资源供需紧张,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仍将呈上升趋势;同时全国各地采矿挖掘形成了许多地质灾害隐患, 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人员伤亡也在矿区和矿业城市时有发生。三是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 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 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 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 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对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可以减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二是地质灾害防治可减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三是地质灾害防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信息化建设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 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能是单单做好基础防范工作就好,在信息传播方面也更为重要。信息化不能仅仅是地质环境工作附属的技术手段,要使灾害防治工作做到及时、有效,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必须以信息化为支撑点,创造新的工作流程和新的应用服务。 现代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触动灾害防治领域的现有工作,从地质调查的野外数据采集、地质灾害监测,到海量异构数据的快速传输、综合管理、最终实现综合评价和提供多目标的应用服务,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起到关键作用,最大程度地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造成了13人死亡,200余人受伤。但在当地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本次地震,提前10秒向宜宾市预警,提前31秒向距震中124千米的贵州省毕节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预警。身在震区的群众,能在电视、手机上看到弹出的预警提示,或警报声和避震提示。提前这10秒、几十秒意味着什么呢?已有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地震发生前3秒发出预警,伤亡人数可减少14%;提前10秒,将减少39%;提前30秒,将减少63%,同时各类重要工程,如化工、高铁、地铁等,也可能通过系统紧急处置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可见,信息化的实施对于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是一项艰巨而又必须实施的方针,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逐步建立实用可靠的信息系统,才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效的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