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论日本人的耻文化意识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日本人害怕被同伴隔离,因此,与其强调个性与自我,他们更偏向于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即便自己持有不同的意见,他们往往也会选择委曲求全。这种过分在意他人眼光的表现被称为"耻感文化"。与之相对,便是"罪感文化"。"罪感文化"可以说是在意神的文化。任何事情都有好的和坏的两方面,耻感文化也是如此,它存在着缺乏个人自立性和对自己所属集团以外的社会不关心、不负责任的消极一面,也存在着为人着想,促进团体力量的积极一面。
  【关键词】耻感文化;罪感文化;羞恥意识;世间的眼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的时候,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学者对日本展开研究,写一本以美国打败日本进行占领统治为目的的纪实著作,美国文化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在没有去过日本的情况下,阅读了大量关于日本的文献资料、电影,采访在美的日本战俘,并将收集的资料编著成书——《菊与刀》。在这本专著中,本尼迪克特主要分析了日本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及其背后的内在心理,总结出日本文化不同于欧美的"罪感文化",它表现出的是一种"耻感文化"。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会如此注重"耻文化"呢?本文将从文化、经济、地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耻感文化"的根源
  (一)稻作文化的影响
  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中国的铁器和水稻耕作技术传到了日本,促进了日本农耕技术的发展。日本列岛地形复杂,多火山地震且易受暖流等海流的影响,自然条件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事农业生产劳作,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随着稻作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村落共同体。村落共同体中,"家"作为村庄的基本组成单位,促进了稻作的发展。日本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必须形成紧密的联系,齐心协力面对自然灾害。在这个过程中,不配合的人将会受到处罚,受处罚者会受到全村的孤立,这种处罚对于当时身处农耕社会的日本人来说可谓是一项苛刑。因此,日本人非常在意周围人的行为举止,以他人为标准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进而确保步调一致。
  (二)儒教思想的影响
  公元6世纪左右,儒教传入日本,日本圣德太子执政期间,曾多次派遣留学生,学习儒学思想,并制定宪法,旨在建立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教化统治。发展到江户时代,"忠""孝"思想随着"家"制度的强化而得到广泛传播。日本传统社会是父权极强的直系家庭,在"家"制度中,一家之长去世后,家产不实行分割,家庭也不分裂,而是由长子继承家业,并带领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在这种背景下,大家保持协调一致的同时,也为耻感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三)日本神道教的影响
  神道教是日本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所蕴含的"服从精神"推动了日本耻感文化的形成。日本神道教认为"凡不平凡者皆为神",即"泛神论"。民众对于"神"的感情,有敬仰,也有畏惧。因此,形成了"无法与神抗衡,必须服从于神"的观念。统治阶级也利用了神道教的教义和影响,向民众传播服从意识。
  二、"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的文化是"耻感文化","耻感文化"把"不给他人增添麻烦"作为道德标准;"罪感文化"重视内心与神的关系,将宗教的戒律和良心作为道德标准。简单来说,"耻感文化"重视世间的目光,"罪感文化"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它发展人的良心,"罪感文化"社会中,人们按照心中的绝对道德命令生活,一旦犯错,即使别人毫无察觉,也会痛苦自责,而"耻感文化"社会中的人们依照外人的观感和反应来行事,只有当被发现时才有羞耻感,失去外来强制力便要瞒天过海,是缺乏自省力的文化。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来说,既存在优点,也存在缺点。"罪感文化"因为将神与内心作为判断的基准,可以调动人们的自主性,发挥人们的开拓精神,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助长人们独断专行的气焰,降低人们在工作中的协调性。如今,"不给他人增添麻烦"成为日本社会的一大问题,"耻感文化"容易被他人的想法左右,过分注重他人的想法与目光,因此不仅会表现的非常谦虚,也会增加人们在工作中的协调性。这也被认为是日本人美德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却容易导致主体性不强,信念不坚定的后果。这种外在的强制力与"罪感文化"不同,因为内心没有神明作为基准,所以不得已用他人的眼光作为行动的基准,毫无道义可言。
  三、"耻感文化"的具体表现
  (一)行为准则与"耻感文化"
  日本人往往以他人的判断为基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通常都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或者会想自己这样做别人会怎么想。比如说,当不能判断是否会下雨的时候,突然看见有人打着伞走过,此时,即便外面没下雨,自己打着伞,也不会感觉到丢人。很多日本人都认为和别人做相同的举动是合适的,和别人做不一致的举动是不行的。像这样通过他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的行为就可以说是"耻文化"的一种表现。
  (二)荣誉和"耻感文化"
  把"荣誉"看作与生死一样,是日本人崇高的信仰。他们认为为了荣誉,即便做了不好的事情,也是值得肯定的。正因为他们拥有如此强烈的荣誉感,所以即使做了坏事或者犯法的事,只要觉得没有暴露,不丢脸,他们就不会道歉,也不应该对此感到忏悔。最显著的表现不外乎二战战败后,日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诚地向二战受害的国家道歉这一典型例子了。如果日本人道歉了,就表示他们承认自己的罪行了,也就意味着他们承认日本整个民族在世界人民面前丢了脸,添了麻烦,意味着日本这个民族在世界人们抬不起头,这正是日本人不能接受的。
  四、"耻感文化"的影响
  重视"耻感文化"的日本人难以确立个人的独立性,压抑自己的个性,缺乏独创性,大多数的人选择与他人相似的生活方式,他们害怕被他人隔离,不敢强烈主张自己的意见,所以喜欢使用暧昧的语言,委婉地与人沟通。而对于与自己无关的集团,则采取不关心的态度。"耻感文化"存在消极的一面的同时,转换一下角度,随之转变成一种"为他人着想"的文化,为了不给他人带来不便,在考虑他人的基础上行动。这也是"耻感文化"积极的一面。此外,"耻感文化"可以成为日本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外在的强制力行动,强烈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为了集团意识的形成,大家一块努力,最终促进国家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耻感文化"开始呈现出向个体文化过渡的趋势。如今,在日本社会可以看到:电车里席地而坐的年轻人;旁若无人大声讲话的中年人;战后的日本,不再拘束于外在的环境,尤其年轻一代,甚至出现了对"耻感文化"否定的现象。这说明"耻感文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也并没有从本质上抛弃"耻"的意识。
  五、结论
  "耻"作为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耻感文化"呈现出变淡的趋势。传统的耻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日本年轻人也应该继承这些优点,发展日本独特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鲁思本尼迪克特.何晴译.菊与刀[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年:第 53页
  [2] 陈飞.论耻感文化与耻感底线伦理[J].广西:学术论坛,2008,(31): 第4页
  [3] 张莉.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J]. 延安: 延安大学学报, 2007,(29): 第125页
网站目录投稿: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