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校会计教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实证分析


  李文贵+宋夏云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4-0123-03
  摘要:文章以某地方财经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师2009—2015年的教学科研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高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分别采用科研业绩分和学评教成绩衡量教师的科研活动和教学质量,检验发现,在控制了相关个人特征后,教师科研业绩分与学评教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表明,仅仅拥有更高科研业绩分的教师,其教学质量并不显著优于科研业绩分低的教师。但是,如果以是否拥有标志性科研成果定义科研状况,教师科研与教学质量之间则显著正相关,表明科研更好的教师总体上得到了更高的课堂教学评价分。
  关键词:科研业绩 教学质量 学评教 标志性成果
  一、引言
  教学与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高校教师的两项主要职责。尽管德国教育家洪堡早在1810年便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的观点,但是,在一项较大规模的调查中,虽然有90%的被调查者认为科研对成为一个好教师很重要,却只有29.1%的教授和33.5%的系主任认为好教师必须做好科研。通过一系列的实证分析,他们无奈地给出结论:"研究和教学的紧密结合只是一个好的理念,两者在现实中最好的状态也只是非常松散的结合。"对此,Ramsden和Moses总结了有关教学和科研之间可能的三种关系:第一是教学科研的"紧密统一观",即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必定在科学研究上很活跃;第二是教学科研的"一般统一观",即一个开展科研活动的组织氛围有助于促进本科教学效果,但这在个体层面并不具有必然性;第三是教学科研的"独立观",即教学与科研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中屡屡出现所谓"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激烈争论,其中也形成了两种几乎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学和科研之间是冲突的,这种冲突尤其体现在时间投入方面。教师的总工作时间是一定的,如果教师分配了大量时间用于科研工作,必然会使其投入教学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影响其教学质量。然而,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人们并不能准确地区分哪些时间投入是属于教学或哪些时间投入是属于科研。实际上,有很多时间投入是属于教学和科研所共享的,例如阅读文献、寻找案例、搜集数据以及参加各类研讨会议等。这些工作所获资料不仅能用于科研,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素材。因此,这种观点认为,深入地参与科学研究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反而有助于通过推动教师在专业知识领域的成长而最终改善教学效果。
  基于实践中的激烈争论,理论上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从中国知网上的文献看,现有研究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法对两者关系展开不同视角的论述,较少采用实证分析法检验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在仅有的几项实证研究中,张宁和郭楠针对青年教师的检验发现,青年教师的本科生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生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也仅仅具有很弱的负相关关系,从而否定了"科研能力能提升教学能力"的论断。但是,何斐等对福建医科大学青年教师的检验发现,博士青年教师的本科教学效果与科研能力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可见,关于"科研究竟是否有助于促进教学"的检验结论尚不一致。因此,本文拟使用某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数据,进一步深入分析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以帮助理清有关两者关系的现实争议。
  二、研究设计
  为了揭示科研业绩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将待检验模型设定为:
  Jxyjit=α+β1researchit+β2′Xit+εit (1)
  模型(1)中,变量Jxyj代表教师的课程教学业绩,主要使用学生对教师每学期授课课程的学评教情况进行衡量,具体包括两个衡量指标Xpj和Xpjpm。Xpj是教师每门课程实际获得的学评教成绩,检验时将其进行中心化处理。Xpjpm是教师每门课程在对应学期学院所有课程学评教成绩中的排名。Xpjpm是一个虚拟变量,如果教师教授的某门课程学评教成绩位列学院当学期所有课程前30%,则其取值为1,否则取值0。
  变量research代表教师的科研业绩,主要使用教师当期获得的科研业绩分衡量,检验时将其取自然对数,即ln(科研业绩分)。众所周知,当前科研成果的发表周期比较长,当年的科研成果并不必然反映在当年度;同时,考虑到学校一般是以三年为一个考核周期,我们以每位教师近三年的科研平均业绩分作为当期的科研业绩。科研业绩分是对教师总体科研成果的反映,而科研成果存在不同的级别。例如,科研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又可区分为一级期刊和二级期刊,或者区分为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等等;科研项目又可区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及以下级别等等。因此,除了以教师的总科研业绩分衡量科研业绩外,我们还另设变量Biaozhi,作为教师科研业绩的另一个衡量指标。变量Biaozhi表示标志性成果,是一個虚拟变量。如果某位教师当期在相关学科内获得了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科研课题,或者发表了教学相关学科的一级原刊论文,则将变量Biaozhi赋值为1,否则为0。
  X代表一系列的控制变量。教师的课程教学业绩会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在模型中将相关的教师个人特征予以控制。这些控制变量主要包括:(1)教师的学历情况(Phd),衡量教师是否具有博士学位。我们将其定义为一个虚拟变量,如果某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则该变量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2)教师性别(Gender),也是一个虚拟变量。如果教师性别为男,则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为0。(3)教师年龄(Age),定义为教师实际年龄的自然对数,即Ln(教师年龄)。(4)教师职称(Title),从教授、副教授、讲师到助教,该变量依次取值4、3、2、1。(5)领导职位(Leader),如果教师同时担任学校中层领导职位,则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此外,模型中还设置了年度虚拟变量(YearD)。endprint
  三、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检验所用数据主要采用本科生的课程教学数据,不包括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教学数据。表1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由于学评教成绩变量Xpj经过中心化处理,所以其均值为0,而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则分别为0.0368和-0.0624。学评教排名Xpjpm的均值为0.3818,这表明在一个学年中,有38.18%的教师至少有一门课程排名曾进入学院前30%。科研变量Research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3.8512和4.6052,这说明一半以上教师的科研分均超过了学院的平均科研分。变量Gender的均值为0.4717,表明男性教师的比例平均为47.17%。变量Title的中位数为3,反映出样本中超过一半的教师为副教授职称,但由于拥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少于拥有讲师和助教职称的教师,所以Title的均值仅为2.9540。变量Leader的均值为0.1154,表明样本中有11.54%的教师担任校级中层领导职位。
  (二)检验结果分析
  表2报告了以近三年科研平均分衡量科研业绩的检验结果。前两列以学评教成绩为被解释变量,后两列以学评教排名为被解释变量。其中,第(1)列和第(3)列控制了年度效应,但没有加入衡量教师个人特征的各个控制变量。此时,科研变量Research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2360和0.0579,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反映出,如果不控制教师的个人特征,教师科研业绩与学评教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科研状况更好的教师拥有更好的教学质量,课程教学受到学生更多的肯定。第(2)列和第(4)列在模型中加入了相关的控制变量后,结果显示,科研变量Research的系数估计值降为0.1352和0.0340,对应的p值为0.128和0.194,不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这表明,在控制了教师的个人特征后,科研业绩分对教师的学评教成绩不再具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科研业绩分更高的教师,其教学反馈情况并不显著优于那些科研绩效分低的教师。
  其他变量中,教师学历变量Phd和性别变量Gender的系数估计值为负,但不显著。这表明,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男性教师并不必然得到更高的学评教成绩。年龄变量Age在第(1)列的系数估计值在5%的水平取负值。这表明,更年长的教师,学评教成绩显著更低。职称变量Title的系数估计值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反映出高职称教师拥有显著更高的学评教成绩。领导职务变量Leader的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说明是否具有领导职务并不影响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的评价值。
  表3列示的是以标志性成果衡量科研状况的检验结果。类似地,前两列以学评教成绩为被解释变量,在未加入教师个人特征等控制变量时,科研状况变量Research的系数估计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进一步控制教师个人特征等变量后,Research的系数估计值降为0.3479,仍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后两列以学评教排名为被解释变量,在不加入和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Research的系数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上述检验结果表明,如果以标志性成果衡量教师的科研状况,那么科研业绩与教学业绩则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在总体上,那些拥有标志性科研成果的教师得到了学生显著更高的课堂教学评价分。如果将学评教视为课堂教学质量的反映指标,上述结果则说明有标志性科研成果的教师,其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更高,支持"科研促进教学"的观点。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某地方财经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师2009—2015年的教学科研数据,实证分析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教师的性别、学历、职称、年龄以及领导职务等相关个人特征后,教师科研业绩总分与衡量教学质量的学评教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拥有更高科研业绩总分的教师,其教学质量并不显著优于低科研业绩分的教师。但是,如果以标志性科研成果定义科研状况,教师科研与教学之间则显著正相关,表明科研更好的教师总体上得到了更高的课堂教学评价分。
  上述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尽管许多高校都提出了"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但不少人对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以及科研工作是否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质疑。批评者认为,高校教师尤其是非研究型高校的教师,主要任务应是教学工作而不是科学研究,过多的强调科研工作可能会因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等各种因素进而降低教学效果。本文的确发现科研业绩总分与学评教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也为标志性科研成果与学评教成绩之间的正相关提供了实证证据。这意味着,从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强调教师适当开展科研工作,但对科研成果应该是更加注重质量而不是仅仅关注数量。从教师的角度看,开展科研工作应该更加务实,多关注与教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动态,而不能一味追求科研业绩高分。另外,鉴于科研业绩总分与教学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学校有必要对教师实施差异化管理,允许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所侧重,而不是单一地要求所有教师均需实现一定的科研业绩分。
  当然,本文的检验样本主要来自某地方财经本科院校的一个二级学院,教师所涉专业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同时,主要检验内容是教师科研状况对本科课程教学的影响,由于数据获取方面的限制,未能将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纳入考虑。因此,上述研究結论并不一定适用于理解所有高校所有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关系。
  参考文献:
  [1]HATTIE J,Marsh 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A meta-analysi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6,66(4):518-529.
  [2]RAMSDEN P,Moses I.Associations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1992,23(3):275-276.
  [3]何斐,梁栋,肖世华等.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证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30-33.
  [4]张宁,郭楠.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师教育,2014,(2):76-81.
网站目录投稿:又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