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世情薄读后感摘抄


  《世情薄》是一本由史杰鹏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情薄》读后感(一):万牍易写封侯志,一言难尽世情薄
  史杰鹏曾谈到自己文字中的故事并非要说人到底有多坏,我想他更想表达的或许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一种愤恨背后的心酸,恰似金刚怒目背后的慈悲。
  《世情薄》读后感(二):远去的况味
  看到书名,立刻想起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书名起作《世情薄》开始我以为作者是想回忆往事,来点忆苦思甜,来感概一番世道艰难--其实这只是个人的思维定维,虽然这么想也非常顺其自然。我们的父辈特别是经历过多次大运动的那一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形态究竟怎样,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有什么经历,那些在我们眼里非常不容易的当年,究竟于大于小,对个人都有哪些影响等等问题,一直让人想深入了解。于节假时回家探亲时,偶尔与父母讲起这些,从他们口中听到的故事,也总对当下的工作生活有些反思。
  读了书中的故事,才发现作者是正话反说,想以《世情薄》恨亲朋冷漠,嘲乡邻市侩,恼人心险恶,叹世情凉薄!想恨,想嘲,想恼,想叹,也更想激起看客的情绪,想打破当下"面瘫"式的冷漠。也更是以淡然的表述满怀对乡土的思念,在新旧人情世理的冲突中剖析社会的变迁,在对街巷里弄和鸡毛蒜皮的琐碎里,缅怀旧时代浓浓的人情味。
  作者有些文字,很能勾起我们对小时候的回忆,比如有篇文字写《冻疮》。作者家在南昌,小时候冬天冷,于是生了冻疮。这和我小时候刚从北方来到南方时一样,天冷也不太适应,也生过冻疮,只是不会像作者那样严重。作者讲冻疮便罢,只是将它升华到了"精神痛苦,磬竹难书"的地步,这样的夸张就很让人好奇了。原来只是因为冻疮太严重,不好看,怕羞,怕痒,甚至到了想偷偷逃课的地步!可是没逃成,因为人聪明,老师又喜欢让他吃小灶,所以,特地让同学叫去解数学题了。噢,这样立意就是扯家常里短,说说小闲话,然后来点苦中作乐了。我想大约作者原本想弄个不落窠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不过,在读者看来所有的"咬牙切齿",所有的"怨愤交加",不过是为赋新辞强说愁,一段段青春的纪念罢了。但这些独属个人色彩的淡淡的童年回忆对那个远去的时代来讲,这其中的点点可触摸的温情真的弥足珍贵。
  《世情薄》读后感(三):世情薄,情不薄
  《世情薄》,在阅读此书之前先入为主的以为这是一本小说,但是目录却告诉了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不仅不是一本小说,更在页数上"欺骗"了我的眼睛,那本凭着经验认定该是200多千字的作品却硬生生打脸了。
  我不是一本小说——手法与情感。《世情薄》选录了作者史杰鹏56篇散文,第一篇便是以香港电影《三笑》开场,说实在话,也许是因为个人并未看过这部电影,也可能因为年龄较小,所以在读此文章时并没有多大感触,而当看到三分之一处时,发现了真正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写作的手法,似乎与平日的自己有些许相像,自然,从小到大看着同样手法的文章多了也便产生了免疫(这不是在自夸),既然有了其中一个原因,那么另一个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作者的情感,页数越是往后翻,作者的第三者口吻就越是突出,不管是写着电影还是外婆的离世,近乎凉薄的情感,让我很自然的将其带入到了加缪的《局外人》,而跟《局外人》一样,作者并非真的无感情,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与动作去表达,也许他人看不出,但却无法真正去质疑。
  我不是一本长篇——书名与字数。《世情薄》的书名真的起得好,这一点对没看过或看过而没看懂的读者面前是说不通的,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只是觉得名字不错,但无法得知书名与内容有什么方面契合,从上一段中我说过作者写作时候的情感,那么这情感不正是"世情"吗?而"薄"不正是针对这本书吗?再看这本以为的200千字被现实的100千字打破的局面,个人阅读有个习惯,除了跟众多读者一样看看作者、看看出版社,我还会看看字数,不同的字数、不同的类型,怎么看又是不同的,而在这里对于非内容的设计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既然是100千字,那么就不需要那么多纸张去做成很厚重的样子,随文字的本心变好,并不是薄就没看头,真正重要的还是文字本身,而《世情薄》不正可以对应薄书吗?
  除了在100千字中了解到了作者看似凉薄而并非冷血的情感,更在其中了解到了一定的常识,比如平时的《包法利夫人》原来也可以译为《包法利妇人》(应该不是书里打错字吧?),再比如北方叫冰棍,南方叫冰棒,虽然我很疑惑,因为我这块南方土地喊得是冰条。不管如何,发现了很多引人思考的东西,等着我去一个个验证。
  《世情薄》读后感(四):一个年代的回忆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的外在,书很轻,简单的封面,印刷清晰不花哨,里面只有文字没有多余的空白,这样的书看起来很直观。接下来切入正题,这是一本散文集,主要写的是作者对于童年的记忆。这本书不同于日记,因为日记记录的是当下的事和当下的感受与看法,而在多年以后做回忆录,这就用了成熟的严管去看待很久以前的问题,这些事在心里积压很久,有的记忆甚至已经开始模糊了,但是那些记忆犹新的往事永远不会被忘记。
  作者的写作风格少有年代感,其中有透漏着些许现代气息。在《对外婆的悼念》那篇散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大问题,不知道是语法错误,还是作者头脑混乱。这篇文章的第一句就是"我可爱的外婆终于死了,享年八十四岁。"我一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用"终于"这个词,难道是盼着外婆早点死吗?而且还很自然地在后文中说自己没有回家乡看她一眼,原因是她儿孙成群,这不禁让我对作者产生反感,无论作者内心是怎么想的,他这么写,我就一定会误会。尽管他用了"可爱"一词,并把童年时的美好记忆都记录了下来,不过我还是感觉他是一个不孝子。
  虽然说作者的文笔还算不错,只不过他的故事确实不丰富,他的经历也并不比别人多。他的每篇散文中都是对某一件事的回忆,但是最开始的解释总显得太过拖沓,有点凑字的嫌疑。在封皮上,有个叫方麟的说史杰鹏像鲁迅,哪里像了?只能说作者对于生活有一定感悟,但是绝对高攀不上鲁迅,我感觉这个形容有些过了。对于有些事可能作者的愤恨表达的还不错,不过有些时候就显得有些无脑喷了,总感觉有些愤世嫉俗。
  其实我比较喜欢的是那篇《端午》,那篇文章很有家的气氛,一开始写的是他们当地的特色,然后是家里的烦心事,虽然最后一家人还是团团圆圆的,这种不完美显得后来的温馨更加强烈。作者还描述了南昌当地的习俗,叫杠蛋,他把这个习俗的来源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最后还有自己的看法。然后就是实践这个习俗了,作者小时候可真是个淘气鬼,只要是玩的事几乎都少不了他。
  基本上都是些那个年代应该有的事,几乎是发生在每家每户的事,这些故事看起来能够产生一些共鸣,却没有什么新鲜感。作为一个北方汉子,有些事情也的确让我涨了见识,总体还是不错的。
  《世情薄》读后感(五):冷暖自知
  看了《世情薄》更加的理解了冷暖自知这个词。这本文集内容很生猛,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看着书里的内容感觉够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书里描写的那些事情却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在发生着。可人间本就是一个多事之秋,有些人或许不喜欢这样的日子,不喜欢那样的生活,不愿意生活里的是是非非,可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烟火气的世界,如果个个整的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人间冷暖。得!升天的了!
  《世情薄》我喜欢书里有关过去的那些小市民的描写。而这本书就是描写了改革开放初期在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市民生活的状态以及当时人情冷暖还有对人性的描写。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作者很尖锐,尖锐到了刻薄。在他书里描写的那个时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可我也听过家里长辈对那个时代的描述,他的文字给了我视觉直观的感受,但他带给读者的情绪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他的尖锐。
  这是一部比较好的作品,时代感很鲜明。只有有经历有阅历的人才会把那个年代经历的一切完整的表露出来。这与作者所生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本书的作者史杰鹏,江西南昌人,1971年生人,他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以正因为他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这本文集的出现。通篇的文字少有温暖的字眼,最多的展现出来的就是冷眼看世界的感觉,果然内容跟《世情薄》相呼应。
  可或许是因为我的经历限制了我的高度,记忆会随着时间而慢慢的失去。而忘不掉的则往往是比较惨痛的一些回忆。而本书里对过去的回忆个人感觉略显凄凉。人性是丑恶的,世态是炎凉的,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活成了人样。人样,不是塑个性就成了,他得有内在属于自己的东西。说的远了,咱继续说回这本书,对于这本书的文字很锋利,也很尖锐,可那些大时代的问题你要找一个平衡点,作者这本文集如同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故。
  就像有一堆对他不住的人,他在咆哮着,愤怒着朝他们找补一些有关过去的旧债。可骂天,骂地,骂完又如何?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重要的是骂舒服就得了,纠缠下去那是多说无益啊。
  生活还在继续,假如你在沉迷于过去,那请你快点把握当下,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你会缅怀现在。而生活不仅是一张大网,它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人呐,活在生活里!冷暖自知才重要!
  《世情薄》读后感(六):平淡的生活里的平常事儿
  文:薇薇爱阅读
  这是一本朋友推荐的书。 拿到手之前我一直都以为是一本小说, 然而其实并不是, 是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一本书。 写的事情也是很琐碎的事情。 平凡的是大多数人身边都有的人一样。
  作者有个小资的外婆, 喜欢看戏, 开篇作者就写了三笑。 不过提到这个我倒是很容易带入周星驰拍的那部电影。 看着有些荒诞,但是挺搞笑的。 正正经经的说看一部戏曲的影片, 之前的时候戏曲频道倒是看过, 《刘三姐》《刘巧儿》《女驸马》。 戏曲之于现在的年轻人,听着咿咿呀呀呀的,感觉不如电视剧那么感兴趣。 不过那些早年拍摄的还是黑白的片子耐心的看下去其实是挺不错的, 只知刘三姐的故事, 却没听过刘三姐唱歌, 那也多少有点遗憾吧。 戏曲就更直观的能展现出来这一面。
  后面作者给大家说的小时候省冻疮的事情, 真的冻疮实在是个闹人的事儿。 小时候我弟弟耳朵总冻, 热了的时候又痒痒。 至于作者后来说因为冻疮怕被人另眼相看, 看得出来小的时候小朋友的可爱之处。 因为冻疮躲在家里的被窝里不出门, 被老师叫回去考试。 想想老师是多么的不相信他是生病了啊, 哈哈。
  童年是和的节日总是特别的让人期待, 端午节、中秋节、新年,那时候不像现在, 只要想吃, 什么时候都能吃到好吃的, 想穿新衣服的时候都能买。 中秋节的时候吃的还是传统的自来红月饼, 没有现在的这么多种馅料。 相对的可选性只在青丝玫瑰和五仁两种之间。 但是吃着还是觉得很好吃。 因为不是经常能吃到, 元宵节的时候吃元宵也是到元宵节的前几天,村子里会有人来卖元宵, 现场摇出来的元宵,带回家晚上煮上, 每人一碗, 吃起来也是香甜的。 相反, 现在什么都不缺, 反而觉得节日的气氛没有那么浓了。
  小时候的夏天, 那个时候没有空调, 连电扇也没有。 印象里是晚上热的睡不着的时候, 我妈会拿着扇子给我们扇风, 到了后半夜凉快了的时候, 才能睡踏实了。 夏天夜晚的时候, 吃完饭, 人们都会到外面乘凉, 有蚊子就点上点麦秸,用烟把蚊子熏走。 小孩儿们几个凑在一起玩儿, 大人们拿着扇子乘凉。 晚上没什么娱乐活动,于是吃完晚饭就出来乘凉, 坐着马扎,扇着扇子,聊聊闲天。
  平常的生活中的事情, 写起来很平淡, 读起来也很平淡, 也就是这样能引起人们的回忆和对生活的那些记忆。
  《世情薄》读后感(七):人情冷暖古今同
  "仗义不从屠狗辈,负心亦多读书人。" 这本《世情薄》精选了史杰鹏五十多篇散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回忆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有小时候的零食,有那时的电影、戏曲,有外公,伯父。童年以及少年时期的故乡的景,故乡的人,作者史杰鹏都一一描述着。 也许你读完开篇《三笑》,感受到的是对旧时的电影,对外婆的深切回忆,但是你读完以后几篇你会有奇怪的感悟,一篇篇回忆录都透露着些许温情,但是笔墨却隐含着冷冷的寒意。你以为作者是在通过回忆感悟过去的纯真朴实美好的生活,但是作者却像是一个岁月的旁观者,冷漠地看着过去的一切,道出的话语像冰渣子一般瘆人——"人时间是最喜新厌旧的","打死我也不肯过回那乱七八糟的日子了。"此时我们才明白,这哪里是温情回忆录,这是在用温情做着反差,与时下的写作潮流逆向行驶,痛斥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世态如此凉薄,让人觉得寒心,淡然之中极具攻击性地道出了对世情的批判。 我们总说养儿防老,但是看看史杰鹏的童年太外公想要找豆腐吃,却被小舅抢过那只豆腐碗,啪的一声摔在他的面前,痛骂"老棺材,吃你的筷子水!"在太外公卧病期间,想要喝水,却被大舅阻止"不要给他喝,他现在病的不能动,喝了就要赖尿,到时你帮他洗被子啰?"当他死去的时候,小姨奔着过来哭丧,作者淡淡的说了一句"这不一定说明她对太外公有多深的感情,而是民间伦理的要求使然"。我们总说要拾金不昧,但是"生产大队"时,各家派出未成年的孩子,捡拾遗落的稻穗拿回家,而且,还有一种自豪感。捡到钱拿去买书买零食,只感觉幸福,至今都没有什么负罪感,也不觉得有什么错。那时禁止养狗,每家每户找到狗后,一律打死并称"咬到人,你负责啰?",后来却听说那些狗全部卖给了一家餐馆,食客吃的,就有那些小狗。 这些故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外交都有待修整的时代,但是和现在不一样吗?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电视上看到人们歌颂孝义,歌颂好生活,歌颂好政府,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书面上的词汇,永远比现实美好。隐藏在美好背后的腐烂,黑暗,那深切的寒意我们真的不知道吗?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世态都没有变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姿态从没变过。你道以前民风淳朴,你向往以前生活,讽刺现今人们丑陋嘴脸,但是我却觉得,人情冷暖古今同,不论是改革初期还是现在,世情薄,冷暖知。人性的凉薄与肮脏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已经刻在骨髓里。
  《世情薄》读后感(八):世情薄随笔
  初次拿到《世情薄》这本书,灰色的底版上嵌着黑色的涂抹,给人一种杂乱压抑的感觉。世情薄,世情薄,看到这个名字,映入脑海的便是世态炎凉。 本书作者史杰鹏,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副教授,本书选取了五十余篇散文随笔,主要是对童年的点滴回忆,回忆中的严厉的外公,有文化的二伯父,还有断断续续对外婆的回忆。虽然是对亲人的回忆,但也有一种旁人冷眼看的觉醒。所以有人这样说他"史杰鹏君幽愤深广如鲁迅,议论风发赛柏杨,嬉笑怒骂胜李敖,一往情深似晋人。其文汪洋恣肆,于传统间窥见新知,在旧曲中发现新声。" 故事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巨变的大背景下,改革开放,是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一个时间段。正所谓历史的遗留问题,从古至今,中国的影响总是根深蒂固的。就比如说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养儿防老,只不过在社会的慢慢发展的过程中开始了消弭。 文章中有很多地方引起了共鸣。就比如说文中"我对画画的回忆",作者因为成绩不佳,当初中毕业后,换了一个新学校,老师在路上碰见,便问:"现在在哪儿上班。"想想,初中毕业的一个半大孩子,青春期都没有过的小不点,仅仅是因为成绩不好,就被老师询问在哪儿上班。这还是老师啊,在我们心目中的教书育人,可以帮助祖国培养接班人的人啊! 记得还是高中的时候,因为生病去医院化验,在医院门口碰见了妈妈的一个不太熟的朋友,她就随口一问,孩子现在在哪儿上班,我妈说上高二了,当时我就想还好我妈不重男轻女,不然说不定我现在就上不了大学了(开个玩笑,毕竟从小到大都是个好学生)。 再者就是"两个回忆",文中说在作者小学的时候,对于打着补丁和好的衣服的看法。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个有钱人,当时大家都以穷为荣,因为当年的口号是打倒地主,而当作者在大学的时候,谈论衣服的贵与便宜,小楼很骄傲的说有钱怎么了,同样的问题,截然不同的两种答案。 在我看来,不同时间,人们的价值观还是会发生变化。不论在什么时候,人们的价值观总会跟着社会的大方向走,在小学时候,因为号召打倒地主,所以以穷为荣,而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变得越来越物质,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虽然钱不是万能的额,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他可能很随意的说我们家就是有钱怎么了! 怎么说呢,可能随着时间变换,现在的人越来越世俗,也会爆出来很多丑闻,比如说"扶不扶""食物颜料"等等,但是现在的社会还是往一个好的趋势发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使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发现世情并不薄。
  《世情薄》读后感(九):嬉笑怒骂的妙文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被书的封面的图案设计和书的装帧所吸引,虽然开始觉得色彩很灰暗,没有精美的花哨设计,而且,页面没有任何的空白浪费。不过,当我读过这本书的时候,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正如书名一样,是写世情的一本散文集,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到在人间感觉到一些世态炎凉,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世情。 作者史杰鹏以嬉笑怒骂的文笔,他恨的是亲朋冷漠,嘲的是乡邻市侩。恼的是人心险恶,叹的是世情凉薄! 史杰鹏的文学作品是独树一帜的,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学术随笔,还是杂文。都是具有深厚的学养和知性的光芒。而他对社会上和人性中的丑恶,更多的是毫不留情的批评,就像鲁迅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于人性的凉薄与肮脏,他总是淡然嘲讽。他对汉语文学是有贡献的,作品中不乏锦心绣口,更是出史入经。 书中精选了作者史杰鹏的散文随笔五十余篇,内容有对童年的记忆。并且以淡然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市井生活之艰难,揭示了世态炎凉的现实,人性的丑恶,具有一种智者冷眼旁观的觉醒。 文中的对童年的回忆,详细生动。从看电影《三笑》开篇,叙述小时候的中秋节,有对外婆的怀念,以及学武术的故事等,都是绘声绘色,娓娓道来。其中《端午》一篇,文章很有当地乡俗的特色,气氛浓烈,令人印象深刻。 特别是最后几篇文章,是用文言文写就的,古文学功底之深,令人佩服,文字简练,博大精深,用最少的文字,叙述出大块文章来,这就需要博学多才,方能挥洒自如也。比如《城南记之邻女传》,读之有聊斋之风,故事短,却发人深省,其有乡间风俗,传说怪异的记述,并有效仿史记之春秋笔墨,令人大快朵颐,大呼过瘾之感。 作者史杰鹏,笔名梁惠王,1971年生,江西南昌人。著作有长篇小说《亭长小武》《婴齐传》《赌徒陈汤》《赤壁》,自传体小说《户口本》,历史散文《文景之治》等。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训诂学及先秦两汉文献学。 作者在这本书里讲述的都是些在作者早年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也是在我们每家每户发生的事,这些故事使人能够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人生经历,是能够产生共鸣的作品。写出了住者对世间的感受和自己的看法,记忆有时候可能已经模糊了,只有对重要往事的记忆,才不会忘记。 作者的文笔不错,故事也很丰富。每篇散文里对某一件事的回忆,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令人读起来,感觉有重回自己曾经的记忆,深以为然。 这本书设计比较轻巧,字号大,读起来舒适,每一篇篇幅比较少,令读者轻松惬意。比较适合在休闲的假期里闲读。
  《世情薄》读后感(十):"我一个也不饶恕"
  南昌人史杰鹏书写一本《世情薄》,不露声色地揭示了世情凉薄,在谈笑中淡淡然地描绘了市井生活的艰难,他所历经的社会大巨变的大背景,目前看来已经是所有人的分水岭。史鹏杰的笔下,还有一些痴气,令人感动。
  90后一般很难感受到世情凉薄,我接触过最多的就是在古诗词之中,秋风萧索,壮志难酬,世态炎凉等等,老师常说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它们也没反思过我们的强说愁是建立在语文老师的要求背诵下,对苦难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我们,并没有刻骨的感受。再长大一点,就明白最触动人心的不是浓墨重彩地强说愁,而是最平白无奇的描述。
  最近知乎上有个问题,"让你感到最憋屈的事情是什么?"最高票回答来自西安的一名学生,同学因为举报雾霾补课被休学,还有其他回答补充了家长群里的聊天记录,平白无奇的事件描述让我这个不在西安、不是学生的人都感到很憋屈。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如果小孩知道教育局与学校与家长沆瀣一气,怎么可能做出举报的事情呢?在世界横冲直撞,最终让我们明白人性本就凉薄,能否像史鹏杰一样一声怒喝"我一个也不饶恕"?
  再说回史杰鹏的《世情薄》,书里写的是他的经历,爱听戏的外婆、晚景凄凉的二伯父、铁公鸡父亲、刻薄的外公、疯癫的二姨、温柔的母亲,以及邻居亲戚,构成了童年的人情回忆,在这其中作者感知的人情冷暖,是他对于社会最初的体验,有好人自然有坏人,有温情自然有凉薄。作者的笔触既直接又锋利,对他好的他一往情深,对他坏的他锋锐攻击,有血有肉的少年油然而生,让人产生共鸣。混世如我一般,在青葱年华,亦是这般目光如炬。我看不惯很多人,有碎嘴的邻居,势利的亲戚,不过我没有史杰鹏的爽畅,大部分时候我是放在心里画个圈圈诅咒他们的。
  在书里,还能强烈感受到的一点就是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只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在《两个回忆》中,优等生小严以家里有钱感到羞耻,13年后,中等生小楼理直气壮,"我家就是有钱,我家就是富!"这种在心态上的变化,可以令旁观者感到震惊,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稍不留神,就会掉在后面。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站在世界面前,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无力与渺小。
  还有一些在改革开放初期先富起来但是又被变化着的世界狠狠甩下的人,想起当初也会唏嘘不已吧。作者笔下的高富帅,在从有钱变为泯然众人的普通时,心情应该很差吧。想起我妈曾经跟我说过的话,做人呢不能太势利,因为你根本想不到再过5年会发生什么事情。可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总是在人鼎盛的时候去讨好,在人落魄的时候去奚落,世情凉薄的社会从不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是贯穿整个人类史的劣根。
  道理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在雾霾天气里,我们甚至不敢实名站出来。这个社会,需要史杰鹏的那一些痴气,一个都不饶恕的痴气。
网站目录投稿:凌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