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举国高考不是成熟社会常态


  又到高考时,除了考生,也是社会各界如临大敌的时候。一边是建筑工地被要求停止施工,噪音污染成为集中整治对象;一边是抢房大战再次打响,家长为了让考生免于路上奔波,提前踩点订宾馆房间;而在学校里面,一轮轮的复习、模拟考接近尾声,形形色色的励志口号轮番轰炸起来,诸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口号更是引发争议。
  对高考的关注、重视乃至紧张,不是新现象了。家长的关怀,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送孩子上考场的两个茶叶蛋,还是现在的各式大餐,都是为人父母者尽自己所能提供的物质鼓励。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在30多年前促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的回归。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重视高考就是常规化动作了。
  平心而论,全社会因高考付出一些成本,行政力量参与其中,一些行业甚至为之停摆两三天,并非不能承受的代价。选拔人才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让高考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让考生实现最好的发挥,因此取得的潜在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尽管年年有人批评社会为高考付出了太多,影响了一些工作的正常运转,但是相关措施并未在实质意义上改变。
  需要明白的是,社会各界集中那么多资源投向一场考试,并不意味着这场考试就应该受到那么大的关注。就拿对考试结果最为关心的考生、家长来说,他们关注的是能不能上一所好大学,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而并不是这场考试本身。只是因为至今高考还是发挥着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所以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被异化为对高考的重视。
  诚然,无论怎么强调、反对乃至强力疏导,这种高考时期草木皆兵的现象,不会在短时期内自然消解。只要高考还是进入大学的主要途径,还是普通人实现阶层流动、"知识改变命运"的公平手段,这种对高考的重视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这一切只是为了维护高考这个"框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完善选拔人才的渠道,只是为了停留在表面的公平,它们的本初价值就消失了。
  对政府有关部门来说,在保障高考基本秩序的同时,没有必要过度渲染高考的严肃气氛。比如在不会发生拥堵的路段,就根本不用采取警车开道的形式组织高考车队;对噪音污染确实有必要控制,但是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符合治污的相关标准,换言之,如果真正产生了影响考生休息的噪音污染,这种污染在平时也会影响人休息,就应该把整治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抓。否则,如果在高考前后开展一窝蜂的整治,不仅可能于理于法无据,也可能暴露出日常工作的不足。
  近年来,一些高中校园里的励志口号已经产生了负面效应。学校迷失了育人的方向,而把高考成绩视为教学的唯一目标,折射到励志口号上,就是很多口号透露出不健康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这样的口号听上去让人感到恐怖,遑论对考生心灵的滋养。只有积极的口号,才能产生对考生积极的暗示作用,类似"亲,高考了,给力!"这样的温情口号,才会让考生感到放松和亲切。
  家长是最接近考生的"老师"。家长心态平和,考生才能平和;家长紧张,考生很可能更紧张。高考期间,家长给点与众不同的鼓励,如果方法得当,当然是有助于考生发挥的。然而,有的"鼓励"成为了考生不能承受之重,让考生产生厌烦情绪。要知道,高考面前,很多时候考生只想"静静地待着",家长的刺激只有可能适得其反。考生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考生也需要家长提供一方独立、自主的应考空间。
  从根本上说,高考在,压力就在,社会各界就有责任为考生提供分解压力的渠道。能够顺利扭转过度关注高考的局面,取决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当"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得以改观,集中在两三天考试的压力得以分散,对高考的各种紧张情绪才会随之消散。到了那个时候,对考试这些形式上的关注也不再必要,对教育的重视才能真正成为对育人的重视,公民对教育的心态也能够成熟起来。
网站目录投稿: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