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日本大众文学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日本大众文学确立于上世纪20年代,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变迁,已蔚然大观,引起了日本文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大众文学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历史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等。大众文学出现在大正时期,但究其渊源,可追溯至江户时代。本文将从大众文学的渊源,阶段,特征等方面入手,梳理大众文学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大众文学;渊源;阶段;特征;消费时代
  一、大众文学的渊源
  日本"大众文学"这一称呼虽然确立于上世纪20年代,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早在室町时代的庶民阶层文艺——假名草子中得到体现。江户时代,平民文学兴盛,出现以井原西鹤为代表的浮世草子,以及洒脱本、滑稽本、人情本等。进入明治时代,实录、讲释、人情话等文学艺术日趋成熟,作品从庶民阶层出发,把文明开化的实质反映在诙谐幽默之中。除此之外,翻译小说的兴起为大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介绍西方社会风俗、世态人情的《花柳春话》、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在对欧美文学的译介过程中,直接促成了政治小说的产生。黑岩泪香等日本作家通过译介欧美文学登上文坛,并通过模仿再创作开辟了自己的文学道路。
  大众文学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依赖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只有"大众"作为新兴政治力量登上舞台,才能带动"大众文学"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大众文学形成的根本在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明治时期废藩立宪,促进民主政治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入使民众个人意识进一步觉醒。进入大正时期,民众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加深,作为一股新兴政治力量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现代意义上的"大众"由白井乔二等一批日本作家提出,白井乔二认为大众文学是:"打破一切因习、题材、形式与大众相互交融"的国民文学。在这里,白井乔二将"大众文学"等同于"国民文学",包含着些许启蒙"国民"的责任。
  二、大众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大正时期,报纸、杂志等传媒业的发展,为日本文学的大众化创造了条件。早在明治时期的讲谈、文艺读物都可以视为大众文学的萌芽阶段。一般来说,日本大众文学以时代小说为主线,包括通俗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幽默小说等类型。
  尾崎秀树将大众文学的创作视为每十年为一个周期。大正末年到1935年为第一周期。这一时期,代表作家有白井乔二,直木三十五,吉川英治等。白井乔二于1925年成立"二十一日会",翌年,出版刊物《大众文艺》并任主编。直木三十五以连载小说《由此根元大杂记》成名,后出版《南国太平记》,成为大众作家,经过他的努力,提高了时代小说质量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分子。他去世后,菊池宽为了纪念他,设立了"直木奖"。纵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小说都将时代背景设置在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的历史阶段。小森阳一试分析其原因为:一是在社会动荡中对国家未来的展望里,急于从六十年前的历史中寻找自我身份的认同;二是日本在幕府末年确立了天皇制和国家国民意识,大众文学这种时代背景的设置无疑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大日本帝国"的历史的再发现,是民族集体意识在大众文学中的折射,而大众文学的兴盛是对作为大日本帝国的"大众"的自我的想象共同体加以确认和强化的结果。昭和十年至1945年为第二周期。这一时期,吉川英治凭借《宫本武藏》确定了文坛上的地位,开拓了大众文学的新天地。战后,竹内好等一批作家认为《宫本武藏》最为集中的树立了日本国民的自我。
  大众文学中有一些作家擅长写历史小说。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辽太郎、大佛次郎等。他们以通俗的方式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开创了历史小说的一代新风。还有一批作家,擅长写推理小说。其中,松本清张开创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点与线》被誉为世界十大推理小说之一。森村诚一在继承松本清张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人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野性的证明》最受读者欢迎。大众文学中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是星新一,他的作品短小精悍,在日本享有盛名。
  三、大众文学的特征
  大众文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大正时期,以时代小说为主轴的大众文学刚刚兴起,这一时期,时代小说与通俗小说并驾齐驱,相互竞争。随后,随着侦探小说、推理小说、幽默小说的相继问世,文学形式趋向多样化。大众文学在昭和时代呈现出黄金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萤草》、《珍珠夫人》等。作品呈现出量化生产、大量传播与消费的群众性,这些作品形式能够满足大众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随着侵华战争的爆发,言论自由受到限制,在这一时期,大众文学同样遭到重创,战争结束后,得到恢复与发展。战后的大众文学更加注重描写社会风俗,反映历史现实,紧跟时代的步伐,揭露人们的欲望。昭和四十年,日本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经济小说、情报小说等层出不穷。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展开,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小说、企业小说、旅行小说等文学形式。
  四、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学
  长期以来,大众文学被视为不等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游走在文學体制的边缘。从编辑的判断、出版机构的审核、文学批评家的评价到评奖委员会的挑选、文学教授的课堂讲解、教育机构指定的文学教科书,诸多方面的权力和舆论只能允许大众文学进入这个级别的传播形式。而网络的出现给大众文学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报纸、畅销书,或者是电视、电影出现之后,大众文学演变成商业化的文学类型,大众被重新定义为"消费者"。在商业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将作家与读者的关系认定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读者就是上帝"几乎成为一个必然的口号。倘若作品的主题与形式超越了读者的视野,他们将会毫不客气的拒绝购买。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众文学的生产方式,要求投入市场的作品日益精致。作为一种商业化产品,作品的精致往往体现在趣味性与深度的结合,紧张的故事情节,欲罢不能的悬念,揭晓谜底的快感以及毫不含糊的价值取向成为生产文学的基本构架,这也使得一些主题经久不衰,甚至形成模式化创作。
  五、结论
  早在1934年,中古博曾经指出:大众文学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作的文学形式,大众文学的特点之一在于作家自觉考虑读者的存在,作家不是为了表现自我,而是为了读者阅读来书写的。现代以来,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兴盛,我们更加无法忽视大众文学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张玲.日本大众文学的发展与变迁[J].辽宁:日本研究, 1989,(1):第 80页
  [2] 刘妍. 走向"近代"与"文学"——日本大众文学源流的再思考.[J]上海:外国文学研究[J].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第12页.
  [3] 南帆.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J]. 上海: 文艺理论研究, 2001,(4): 第7页
  [4] 安岡章太郎.井上ひさし.小森陽一.昭和文学史3[M]集英社,2003,第127,152页
网站目录投稿:含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