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L小姐是一位北方姑娘,新婚一个月不到,按理说应该是沉浸在蜜月的幸福中,可从这一对新婚夫妇的身上丝毫看不到新婚的喜悦,而是愁容满面。 L小姐丈夫:"刚结婚的头两天,她总是睡不着,问她原因,她说爸爸一人在北方老家家,没人照顾,不放心。我就对她说,那就把她爸接过来吧,这样,方便照顾一点。可自她爸来后,她每天半夜都会起床,开始我以为她是上厕所,没在意,因为都是半夜,我迷迷糊糊睡着了也不知道她没回来。有两次我半夜起来上厕所,结果,她不在床上,也没在厕所,最后,才发现她和她爸睡在一起,我想不通,也没法忍受,希望老师能帮帮我们。" 咨询师:"L小姐,您不介意的话,我可以了解一下有关您母亲的事吗?" L小姐:"可以。我只记得我六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其他有关母亲的事我都没什么印象。" 咨询师:"自您母亲去世后,就你们父女俩一起生活?" L小姐:"是的。爸爸说他担心继母可能对我不好,也为了能全身心照顾我,我爸没有再娶。" 原来,自L小姐母亲去世后,父女俩相依为命。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对L小姐宠爱有加,倍加呵护,很多事都由父亲替她做。上学时,因怕路上有危险,每天都由父亲接送。又由于北方老家都是用炕,小时候父女俩同睡一张炕上,慢慢就习惯了,长大后L小姐也不肯与父亲分开,父亲溺爱女儿,也就由着她。直到L小姐出嫁,都是如此。 结婚后,L小姐几天见不着父亲,就有失落感,吃不好睡不好,所以把父亲接过来后住在夫妻俩的隔壁房间。L小姐晚上还是觉得不安稳,前半夜同丈夫在一起,后半夜不由自主地要到父亲的床上、挨着父亲才能睡得踏实。 心理SPA充电坊 心理学基本概念 情结:英文complex,是由Theodor Ziehen于 1898年首创,由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C G Jung)发扬光大。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荣格(C G Jung)将情结形容为"无意识之中的一个结":一群无意识感觉与信念形成的结。它是心理学中精神动力学派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常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行为特征的观念簇,它最深层次的根源是集体潜意识。简言之,当一人经常做出某些类似的、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去做的事情——有的带来积极体验,有的带来消极体验——时,就说明这时候是被情结驱动了。 恋父情结与个人成长 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最为大众所知的两个概念。恋父情结到底是什么含义?到底有利还是有害呢?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样解释:"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希腊神话》中有个女性人物埃勒克特拉,其母为了争夺权力串通情夫杀了她的父亲阿加卡农,埃勒克特拉为了给父亲报仇怂恿其兄杀了亲生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 后来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借这个神话故事提出了的"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即俗称的"恋父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观点,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进入性器期,此时,儿童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儿童开始从母子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竞争的成分。 正常的恋父情结对于儿童的性别意识和异性交往都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父亲是儿童早期心理发展阶段中起独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母婴结合体的终结者,帮助并支持了儿童形成独立的自我,认识性别差异,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他是儿子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楷模,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但是,如果女孩子无法顺利完成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那么她们可能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导致与母亲的关系疏远、敌对。并且,在婚恋的过程中,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并以父亲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男友和丈夫,导致相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满、挑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