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在刷《军师联盟》影视剧的时候,可能都会看到一条弹幕显示的是"荀令留香",也许很多人不太明白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却也能看到剧中的荀彧一生忠于汉室,即便在他眼中曹操已然背叛了最初的承诺,但是他却从未亡忘记过自己的初心。那么荀令留香这个词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襄阳记》一书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刘弘的人喜欢香,即便上厕所也要备上香炉。一个叫张垣的人嘲笑道:"人们都说您是俗人,真不是讲假。"刘弘说:"您没有听说过荀彧荀令君吗?他身上有异香。在一个席子上坐过,席子上的香气仍然三天不绝呢。你为什么反感我的爱好?"张垣继续毒舌道:"您没有听说过东施效颦的故事吗?东施学西施捂胸皱眉,路人吓得都跑了。您想要吓跑我吗?"刘弘无言以对。 这就是著名的"荀令留香"的故事出处。荀彧身上的异香,再加上他的美男子身份,让后人传颂不已。比如唐代李颀诗"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纳兰性德《沁园春》"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其实,要读懂一个故事,既要理解故事中的人,也要理解讲故事的人。故事反映的既是主人公的灵魂,也是讲故事的人的灵魂。那么荀令留香的故事究竟意味着什么?讲故事的习凿齿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习凿齿(317-383,一说328-413),是东晋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著作《汉晋春秋》已散佚,目前可见的为集佚本。这部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记录三国的历史时以蜀汉为正统,而不是像《三国志》一样以曹魏为正统。所谓正统,就是在缺乏统一中央政府,多个政权并存的情况下,代表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政权。《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是因为作者陈寿仕于晋朝,而晋朝又是脱胎于魏。以魏为正统的观点也为司马光《资治通鉴》所取。但习凿齿在那个时代掉臂独行,是因为当时大将桓温试图篡夺晋室,故习凿齿作《汉晋春秋》,讥贬篡逆之魏晋,表彰匡复之蜀汉,以使乱臣贼子有所畏惧。 当然,作为史学家,习凿齿不尊曹魏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历史的原因:"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靖乱之功,则孙刘鼎立。"认为曹魏并没有实现一统,只不过"暂制数州之众"。司马光以魏为正统,是认为魏实现了统一("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夏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而习凿齿不帝魏,恰恰是因为魏晋没有实现统一,也就无所谓王道,可以说老早就否定了司马光的看法。 第二则是道义的理由:"禅代之义,不同尧舜,校实定名,必彰于后,人各有心,事胡可掩!定空虚之魏以屈于己,孰若杖义而以贬魏哉……魏武超越,志在倾主,德不素积,义险冰薄。"认为献帝禅让乃出于逼迫,而曹魏阴险无德,得国不正,不足以担当大统。"吴魏犯顺而强,蜀人杖正而弱","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从道义的角度,蜀国最为正义。即便是弱国,也可以一变而至于道。 习凿齿的"蜀汉正统论"影响了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朱熹不满司马光以曹魏为正统,所以在《资治通鉴纲目》里继承习凿齿的观点,以蜀汉为正统。但"蜀汉正统论"最大的影响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尊刘备抑曹操,给曹操画白脸、贴大字报,同时极力美化刘备诸葛亮等蜀汉集团,不能不说是习凿齿"蜀汉正统论"种下的果。 基于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同是拥刘反曹的习凿齿为什么为不帝曹魏的荀彧编了这么一个荒诞不经但又摇曳婀娜的故事,就是因为"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赞成"。而荀彧在习凿齿眼中正是这样一位不帝曹魏的孤臣孽子,不要说留香三日,便是流芳百世犹不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