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活着读书笔记


  我是在冬天一间阴冷的教室读完这本书的,那时对活着的意义充满了迷茫,像溺水的人想努力抓住些什么,好安抚心头的恐惧和低落情绪。
  原本以为全书通篇贯穿着鼓励,结果触目所及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心酸和死亡,境遇每况愈下,让人不忍卒读。我知道福贵最终会孑然一身,但依旧会被牵动情绪。
  福贵的儿子有庆被医院抽干血而死,我感到无比愤恨,冲进书里帮着福贵打死抽血的人和庸医的想法灌满了我全身热血。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给校长献血,都已经抽到脸色苍白,嘴唇发青,身体抽搐,只因为校长需要的血还不够,抽血的人便不罢手,放到如今社会未成年人都不能献血!有庆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回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进产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
  县长女人的命就是命,贫农儿子的命就不是命了吗?还反问人家受害者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难道多了几个儿子就可以把他的生命当儿戏吗?这孩子是多么真诚、善良,他真爱他的小羊,哪怕后来属于公社所有时,仍旧为它们无条件付出,在上学前后一天跑上五十多里路给它割草,自己饥饱不定也要喂得它们肥肥的。我为这个善良魂魄的陨落而感到无比痛惜,哪怕明知他只是死在文字之间。
  从前不太理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直到福贵父女两个和王四为了一个地瓜差点用锄头挖死对方,那场景实在过于震撼。"王四那人其实也不坏,我被抓了壮丁去打仗那阵子,王四和他爹还常帮家珍干些重活。人一饿就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道理都懂,但此时已被带入到情节中去,感受又有很大不同。
  家珍去娘家要了一小袋米回来,全村人都在外面围着垂涎三尺,队长拉下脸面祈求,只为了吃上一口粥。饥饿而死的人不胜枚举,后来福贵的外孙小苦根也因为饿久了难得吃上一次豆子而撑死,我真心为自己浪费粮食的行为感到羞愧自责。我奶奶也曾经经历过艰苦挨饿,扒树皮厥草根吃的年月。她向我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孩子,总觉得有虚构的成分,饱汉不知饿汉饥,长大后,在文学作品和历史教材中见多了,自己也在挫折和痛苦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人生阅历不断丰富,对这些不能眼见的事实真相,也能更多的以包容心态来看待,越能理解他们当时的苦楚,越能珍惜眼前容易误以为是理所应当得到的幸福。
  虽然名为"活着",但小说一直在描写死亡,福贵爹,老全,富贵娘,龙二,有庆,春生,凤霞,一个个接连着由不同的原因被推向死亡,或许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生和死本来就是相对的,没有生便不存在着死,生下来便时时刻刻向死亡进发。到家珍死的时候我也就跟着麻木了,不再感觉到悲伤,反而松了一口气。家珍活着简直受累,瘦得皮包骨头,连一根针都握不住了,但她却死撑着不离去,一是放心不下自己的一双儿女,二是舍不得自己的丈夫,直到死时还紧紧抓住他的手。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我只能说是部分赞同,赞同他对活着的鼓励与赞同。
  活在世上难免有牵挂和眷恋,不管从时间或生存本身的角度来讲,人都有为他人而活着的部分,也常常因为他人的牵扯和影响而对活着更为向往。如果真做到了无牵挂,那反而让人疑惑活着的意义所在,如同以"活着"这个名词的名义在形式上活着。蝼蚁尚且偷生,这话不错的,但人类正因为蝼蚁缺乏或目前我们的研究中认为蝼蚁尚且缺乏意识而定义人类自己比蝼蚁更为高等,若真的只为活着而活着,那便成为无意识的存活,苟活。许多哲学家穷其一生都找不到答案,妄图一句话概括活着的意义,那这句话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家珍死的时候说的那番话让人感慨很深,她得是怎样宽容豁达的女人!福贵曾经在她辛苦怀胎时拳脚相加,还去青楼找妓女背着自己满城逛游,她跟着福贵辛劳了一辈子,临了却满足地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却欣慰于"两个孩子活着时都孝顺我,做人能这样我该知足了。"或许是由于这话出自福贵的描述,福贵对家珍深怀愧疚,同时满含感激,便在自叙与回忆中将她美化了。这和《茶花女》阿尔芒以及《伤逝》中涓生的自叙效果同出一辙。若是从上帝视角描述,反倒显得虚假,对有庆的描写想必也是如此。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心中还有其他的波折。
  原以为自由恋爱才有爱情,相亲而来的结合都是为了传宗接代,我鄙视那样的婚姻。但看到凤霞和二喜的状态,我竟然感觉十分羡慕。"看到二喜和凤霞像是两口子,一个烧火,一个做饭炒菜。两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过后都咧着嘴笑了。"朴实的描写,平淡的场景,不知怎么就能嚼出这般滋味。这是昙花一现的偶然还是乡村爱情的缩影呢?
  福贵和他爹赌博,败光了家里的两百亩田,导致一家人从房子搬到破茅草屋,从锦衣玉食的少爷小姐沦落为穷苦地位低下的佃农,但不到四年,赢了他家一百亩田地和房子的龙二不仅被没收了田地房产,还因为是大地主而被枪毙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谁能说得清是福还是祸呢?
网站目录投稿:芷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