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笔记》是一部由砂田麻美执导,砂田知昭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临终笔记》精选点评: ●轻快、平静的曲调让画面清新而坦然,褪去死亡的恐怖与凝重。最为细密的告别,每个细碎的瞬间重叠剪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完想做的事,平静地对爱人们告别,也是死亡的某种意义吧。 ●能够好好与这个世界告别的人生是幸福圆满的 ●泪奔!这就是在内心里"因为我们日本才是这样的奋斗第一代",到最后才开始重拾家庭的温暖可惜已晚,给妈妈的最后的电话,给孙辈的衷心祝福,给太太的最好的回忆。都被一一记录。我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呢!? ●整个片子的基调意外地平静克制。老爷子和家人商量追悼会地点选择时的语气像是在讨论电视机应该买哪个牌子似的。自始至终这一家人都是有说有笑的,非常坦然地面对死亡。有两个地方我忍不住流泪了,一处是老爷子临终前打电话给九十几岁的老母亲告别说一直以来谢谢您了,另一处是他临终前握着妻子的手说我爱你。 ●可能是因为这两年自己被胃病折磨的死去活来,特别能体会那种对疾病的恐惧和无奈,以及对从前那些健康的日子的怀念,甚至还带着悔恨。但是我竟然还有些羡慕这位老人,羡慕他和子女之间的和睦。而另一个让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则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人应该尊重死亡,就像尊重生命诞生一样 ●想想我有限的生命里参加过的葬礼,平静的告别并不是我们所擅长。 ●真羡慕这一家子人,羡慕砂田先生能如此精确的掌控自己的人生。能这样子孙满堂,无悔的离开世界该是多么的幸运啊。 ●入院后部分哭得很厉害。想起昨天问妈妈干嘛考虑这么多,妈妈说,如果我先走了要让你爸爸能生活下去啊。泪就止不住了。这一年来关于死亡有太多太多感触。自私地想先于父母离去,我想自己无法承受他们的离开。此外想要为生活为他们多拍些照片,要快乐地活着,在还活着的时候。 ●感人的,敬佩的,值得学习的,无所畏惧的;其实,就是一场远行前的告别罢了 ●哭死了 《临终笔记》观后感(一):完美告别 提前按计划做完了想做的事,详细规划了葬礼,平静积极认真地笑着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与亲人一一告别,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静坦然地离去,这应该是最完美的离去方式了吧。 全片没有死亡的恐怖、悲恸与忌讳,反而充满欢声笑语,生气盎然。没有未了的心愿,得不到的遗憾,有的是对曾经拥有的庆祝,对现在拥有的珍惜,这种对死亡的态度与诠释对亡人和未亡人都是很好的安慰吧。 就像片中小孙女说的:人就像胡萝卜一样,也会变蔫,老去。 片中对白琐碎平淡但并不空洞,透着生活的真意。主人公的幽默、片中人物的自然流露,拍摄角度和剪辑方式等等让整部片子看起来并不像纪录片,反而像一部精心拍摄的生活化电影。 《临终笔记》观后感(二):完美告别 提前按计划做完了想做的事,详细规划了葬礼,平静积极认真地笑着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与亲人一一告别,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静坦然地离去,这应该是最完美的离去方式了吧。 全片没有死亡的恐怖、悲恸与忌讳,反而充满欢声笑语,生气盎然。没有未了的心愿,得不到的遗憾,有的是对曾经拥有的庆祝,对现在拥有的珍惜,这种对死亡的态度与诠释对亡人和未亡人都是很好的安慰吧。 就像片中小孙女说的:人就像胡萝卜一样,也会变蔫,老去。 片中对白琐碎平淡但并不空洞,透着生活的真意。主人公的幽默、片中人物的自然流露,拍摄角度和剪辑方式等等让整部片子看起来并不像纪录片,反而像一部精心拍摄的生活化电影。 《临终笔记》观后感(三):让死亡成为计划中的事项,勾掉 主人公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甚至把这个优点遗传给了儿子。小女儿把他的临终事项用电影记录下来,也许也是他的临终事项之一吧。当死亡都在掌握之中,死亡好像也不可怕了。从奋斗了40多年的公司退休,养育了3个子女,见证了第三代,人生似乎完满,但是怅然若失的恐怕是夫妻之间的感情。为了家庭付出40多年的妻子,经历夫妻分居,再重归于好照顾晚年。为了事业的奋斗值得家庭的牺牲吗?又或者让妻子也参与到自己事业的奋斗,感谢她的支持与付出呢?最后的"我爱你"说的太迟了。也许就如主人公说的自己的是个过的比较富足的人,留给妻子的所剩不多。希望这位太太在以后的岁月中可以有幸福的时光。 忽视妻子的感受是不是男士的通病呢?妻子就是定位在家庭的后方,所以自己才可以无所顾忌的在事业上拼搏吗?地球真的需要男士们来拯救吗?他们在勾掉工作清单中的一项项任务时,太太们在勾掉一项项的日常杂务,还要给子女"爱"的付出。没有先生们,商业社会照样运转,但是没有太太们,家庭还能好好运转吗? 真心祝愿太太们找到自己幸福的归宿~ 《临终笔记》观后感(四):人人都会面临的终活物语 还是想多写几句。很偶然的机会知道这部电影,找了很久找到一个英文字幕的版本,将就看起来,发现字幕没有什么难度,慢慢就忘了字幕这回事,一点一滴想起了离我而去的那些亲人最后的日子。 我向来对家里使用摄像机是矛盾的态度,儿子从小到大,我几乎都是用照片抓拍来记录,我总是感觉如果拿着摄像机,好像就影响了生活的真实性,大家都好像在演戏,拍摄的人又脱离了这个自然的生活里;另外一面,偶尔拍的一些小视频翻出来看看的时候,的确还是感觉非常的好,真是矛盾。 电影是各个年代的家用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和剪辑当然没有什么质量可言。但是从感情上来打分的话,无疑是满分,我是害怕我再过几年就看不了这样的电影......与《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类似,最让我感动的并非老人跟妻子第一次说我爱你,而是很多时候,他面对死亡的态度,除了刚刚得到消息时候的愕然,其他的时间都是如此从容,轻松,甚至是幽默的,拿自己的死亡和家人开玩笑。面对未来的未知,我们总是恐慌,从小我就在想,躲不开的人生的那些大事件,我能怎么办,这就是最好的答案,这个时候,这样的洒脱和勇气希望我也能有。这也许就是信仰的力量,恍然间我甚至希望在我老去的时候,也走进教堂,这样的生活真的会更踏实一些。《圣经》里说"爱里没有惧怕",他的所爱:投身40多年的事业,他的妈妈、妻子、孩子和孙子,这一切已经让他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 在时间面前,一切终将归于虚无,早一些看清这世上的浮华,知道什么最重要就好。 《临终笔记》观后感(五):活得明白,走得从容 电影《遗愿清单》里说,"世界上只有4%的人愿意提前知道自己的死期"。无论愿意与否,砂田先生还是成了为数不多的知道自己何时死亡的人(不得不说,也太惨了!刚刚退休准备享受生活,却被告知胃癌晚期)。 向来爱做计划的砂田先生,在人生倒计时开启,在真 deadline 前,给自己制定了"必须要做的事"。他也一一实现了。可以说,他虽然受到了"死亡通知",但是这个通知,却得以让他跟一切好好道别。 砂田先生的死亡,体面,而又通透。 这让我想起纪录片《人生果实》,修一先生在午睡中去世,他的妻子英子女士并没有表现出我以为的"悲痛",而是平静地摸着他的额头,告诉他"要耐住一个人的寂寞等着我,我们一起周游南太平洋"。 砂田先生也好,修一和英子女士也好,他们,都是直面了"死亡"并常心对待的人。 我经历的"死亡"并不多,但是每一次给我的感受都不同。 十几岁,在我始终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的年纪,从未经历过死亡的我认为:"死亡"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没有什么可怕的。直到养了5年日日同睡的狗子意外去世了。这个意外给了我当头棒喝——不敬畏"死亡",它就能变成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说它"可怕",是因为万事你通过努力,总会有一点点起色。唯独"死亡",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而且,在它来的那一刻,你连说"不"的权力也没有。因此当时,在我叛逆的心灵里,"死亡"处于绝对权威的位置。 二十几岁,"她看着我长大,我看着她变老"的老太太去世。老太太没有什么疾病,只是近百的高龄,身体器官自然老化,身体机能各种衰退,吃喝越来越少、精神越来越不好。最后的日子,家人间也不知哪来的默契,就觉得日子快来了。所以,老太太走的那一天,所有人都在,四世同堂。她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所有人围在床旁边,各自的手摸着她的脸、肩膀、胳膊、手、腿。一边各自叫着自己对她的尊称,一边看着她离开了。有泪水,有哭喊,但更多的是坦然和平静。老太太的死亡,也是目前的我所认为的最佳的死亡方式。 三年前,经历了两次猝不及防的死亡。一次是只比自己大七岁的小叔叔,由于身体原因,在睡梦中猝死;另一次是高中敬爱的班主任,得知她得了胰腺癌情况不太好,次日准备去看望,没想到上午就得到噩耗。前者惋惜心痛,揪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后者伤心悔恨,自责自己为何不早一些。 所以啊,让"死亡"变得可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遗憾。无论是生者还是逝者,当死亡来临时,留下太多太多遗憾。 生时,就好好珍惜当下吧,想要什么就去争取;想要说的话现在就说,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所有我"应该"要做的事变成我"必须"去做;把"明天"才开始的事,变成"今天"就开始。至于待到死之将至(如果有幸和砂田先生一样能够提前知道自己时间或是自然老死),那就在临终前和自己爱的一切好好道别。 在这短暂停留的这一世,活得明白,走得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