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4-0090-02 摘要:文章研究了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现状,针对绩效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应树立财政资金理财观念、建设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探讨了利用信息公开带动民众参与的绩效管理思路及操作实务,阐释了道德与文化在绩效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财政资金 绩效 管理 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目标,是构建结果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高效、透明、尽责的政府建设。良好的绩效,能够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应对财政收支规模变化;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推进政府廉政建设;促进财政可持续性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效率驱动。 一、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现状 (一)问题现状 当前,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基本支出管理滞后,在以收定支的前提下,规避结余;专项经费的拨付与支出不及时,结转结余资金盘活有限;绩效评价不全面、不实用,结果利用少、与预算结合少;使用过于灵活,实施效果难以控制,绩效管理务虚大于务实等。面对现实,我们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消极等待,要采取综合、务实的战略与对策,坚持各方面局部突破与合理搭配。 (二)产生根源 一是绩效管理观念不深。多数人还停留在避免违规的旧印象,认为只要资金安全支付,工程建设结束,任务就算完成,缺乏现代政府理财文化。二是绩效评价应用不足。评价结果与部门行政效能考核挂钩不足,缺乏谋划与机制创新。三是绩效创造主动性差。为单位购置产品时,不仅要比较价格,还要重视质量;不仅关注数量,还要适合单位实际,提高理财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树立财政资金理财观念 (一)把握绩效战略 战略,是做正确的事;运营,是正确地做事;绩效,是政府做事"有无更好选择"。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起点应是战略。在立项与设计的初始阶段,绩效的可控范围已经被固化,所以应建立"远视"资金未来效益、长期战略谋划的视角和能力。要强调最优化抉择,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实现最大产出;把握成本动因,提高价值链效益。 (二)关注支出结构 财政发展规划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保持一致,资金支出也应与财政规划协调一致,要增加对重大风险和问题的预警能力,设立科学、务实的支出结构,减少资源配置中的盲目现象。同时,要善于从成本的反向解决成本——即创造新的收入机会,用正确的投入创造价值。财政资金的投入,要能够引导、保障健康的经济成长环境,用合理的支出结构,完成财政绩效的升级。 (三)创新管理手段 创新,是按照事物本身的原因,搭配、组合创造出新的机制、结构、系统,利用"目标-奖惩-行为-成效"的闭环,形成互动,实现实质性的发展。要增强干部的综合素质,产生万众创新的能量源泉。创新,要敢于容错,允许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手段与方法。 三、建成全面绩效评价体系 (一)中期规划执行 绩效的方向在未来,跨年度滚动编制的中期财政规划,正是用连续的空间与尺度,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决策的科学性,防止短视行为。 首先,建立"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一个更高的管理层级,协调多部门工作,使各管理环节环环相扣,前一个环节的效果成为后一个环节的基础和起点,形成动态的"管理闭合环"。其次,严肃中期财政规划执行。经济发展计划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应减少预算执行中资金用途的非规范干预,严控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再次,做实做细项目库。严格审核测算,有效连接各业务部门和财政部门,推进项目支出预算与部门中长期规划的有机结合,实现不同年度间的有效衔接。 (二)专项资金评价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应调动各部门参与,使绩效管理成为"集体舞"而非财政部门的"独舞",对评价流程、覆盖范围、指标体系建设和结果运用重点关注。评价对象应是一定财政拨款额度以上的完工、在建及未开工项目。评价内容要覆盖项目从立项到管理全过程。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组建专家库,融合部门、专家、中介等多方力量,进行高水平现场评审,帮助被评审方提升项目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后续应用机制,与未来年度预算挂钩,与班子业绩考核挂钩,与主要领导晋级、调整、交流、降级挂钩。 (三)推行真奖真罚 财政资金不能一拨了之,应适当赋予部门、单位灵活的预算执行权与奖惩权,让最熟悉情况的管理者决定资源配置,调动其提高绩效的能动性,通过激励与问责,发挥调控作用。(1)物质激励。要确立统一、适当、公开的绩效评价目标与标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就是要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给真正重要且高效的部门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从最终成果来考核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2)绩效问责。管住钱背后的权力,将绩效结果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要確保可操作性。明确问责细则,应有规范的事前告知、沟通程序。二要抓典型。树立"反面典型",严厉惩处,破除观望者的侥幸心理。三要建立"容错机制"。要有横向、纵向对比,不因盲目问责削弱真正想干事人员的积极性,维护能做事、敢做事的机制。四要建立问责结果的反馈与整改机制,被问责对象要认真整改,及时反馈,建章立制。 四、信息公开带动民众参与 (一)取之于民,布之于民 "布",就是公布、透明化。财政资金的去向,人民有权力监督;财政资金的绩效,人民有权力问责。阳光规定越多,"暗箱操作"就会越少,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违法违规行为。(1)为何公开。财政资金公开能削弱领导对资金的支配权和随意性,部门间争抢资金的矛盾也随之减少;保证财政资金分配向人民关心的问题倾斜,使政府了解民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对政策的态度,广泛接受质询,更认真思考公共服务项目的必要性与科学性。(2)如何公开。"权在用,云在看",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社会服务窗口、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关注民生项目和重点工程,结合国情、稳步推进;防止陷入繁杂指标的"数字游戏",丧失公开的时效性;考虑民众对财政业务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寻求公众意愿、地方诉求、可用财力之间的平衡。(3)三个问题。一是信息化整合。融合网络资源,建设财经数据库,利用可视化管理系统连接社会传媒,实现高度集成的技术支撑体系。二是保守国家秘密。遵守《保守国家秘密法》中涉密事项的规定,并杜绝以保密的名义阻碍公开。三是引导舆论。培养对社会舆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建立重大情况通报及舆情研判激励机制,用好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欢迎监督、却并不受制于监督,形成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endprint (二)公众参与,人民监督 1.为何参与。从对政府基础建设、救灾物资使用、社会公益捐赠出现的问题来看,民众对财政资金绩效的关注越来越普遍,民众会从各种渠道关注、影响、引导、参与财政资金的使用,这充分反映公众作为纳税人对资金的使用和流向较过去更重视,这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政府需要做的是合理引导公众的诉求,同时加大财政资金绩效使用、流向、效益信息的披露。 2.如何参与。一是公众可以全程参与项目的立项及实施,从而直接影响项目选择与资金投向。建议与公众利益切身相关的项目可采取此方式。二是由人大搭建起公众需求和政府决策之间的桥梁。通过程序创新、制度创新,采取上层推动、专题培训、人文传播等手段,构建多元化的公众参与体系。 3.注意的问题。在公众参与、人民监督方面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参与者的选择与培训。组建人才库,确保专业人士的加入;扩大选择渠道,纳入受益群众,提高参与能力。二是将审议内容提前交由公众。给予思考与讨论的时间,让公众有言可发,使财政花钱从"为民做主"变为"由民做主"。三是將参与结果落到实处,使公众的诉求能够体现在财政资金运用的各个方面,并为公众带来实在的好处。 五、传统文化引领绩效潮流 在某种意义上,绩效是财政资金使用的本质,反映了其根本目的。制度制定与实践存在一定滞后性,并且制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是从外在方面发挥作用。从哲学的观点来考量,外在要通过内在起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制度无法发挥作用时,靠文化树立屏障,让负责人员视串通舞弊为耻,视廉洁奉公为荣。习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要坚定文化自信,认为其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文化与道德,是保证绩效提升的有力工具。 六、结论 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与改革,并非是新课题,却需要长期的努力。要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工作宗旨落到实处。财政资金绩效水平的提高,将在当前乃至更长时期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海涛.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2]张君.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3]李彦历.我国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4]单晓敏.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张小玲,浦科学,付亚兰.认知视角下高校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研究就[J].商业会计,2017,(9). [6]财政科学研究所.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