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本文作者是前谷歌总部资深软件工程师,"一起写"创始人&CEO蔡建,分享了在谷歌工作期间学到的经验。 十年前,谷歌迈出了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李开复开始在中国内地进行人才本地化的项目,宣讲于全国各大名校,打算招收50个关门弟子,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当时的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更像一个学习型的机构,计划利用二十年的时间在中国地区培养出一批世界顶尖的计算机人才,让他们在未来能够独立开发出像 Gmail 这样有创新性的产品。在入职的时候,开复老师帮每个弟子制定了不同的培训计划,对我们而言他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转眼十年已过,而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如今,我已经离开谷歌整整一年了。这一年来,每天生活中说的最多的英文单词仍然是"Google",每天去的最多的网站仍然是 Google.com,不经意间还是很顺手地把公司内网的地址敲成 corp.google.com。和一些老前辈不同,我在谷歌的8年没有经历 IPO 的疯狂和爆发式的用户成长。反之,我见证了一个中型的公司(记得刚刚进去的时候听大概是6000人吧),逐步变成一个互联网时代巨无霸的过程。 直到今天,谷歌的创新能力和速度依然毫不逊色于任何一家创业公司,对于一个巨无霸公司来说这是非常难做到的(想想某些西北角的公司)。在谷歌的这些年,有很多东西感触很深,想在这里分享一下。 抽象抽象抽象 记得读书的时候就听过一句话,所有计算机科学的问题都可以用抽象(abstraction)来解决。现在回头想想,谷歌在这方面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印象中我待过的谷歌团队里面,明星工程师都是非常喜欢写抽象。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他喜欢写了很多很多的代码,但是这些代码似乎什么事情也没干。 他们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维护一个良好的框架,我曾经待过的一个团队就有一个这样的人。当时团队大概6个人左右,当时的感觉就是其他五个人在给他一个人打工,去修一些那人剩下来的边边角角的 bug。虽然最后具体的产品不是特别的成功,但是那个框架却异常的成功。以至于现在谷歌的几乎每一个服务器里面都用到了那个框架,因为用那样的框架在谷歌内部搭建一个新的服务可能只需要5分钟,极大地缩短了做一个原型产品的时间。 Make Engineer Happy "让你的工程师们开心"——这句话并不是说给你的工程师们涨工资(当然这个很重要),而是说要让工程师们在写 code 的时候感觉心情愉悦,以至于能够保证很高的工作效率。比如,写后端的工程师都发现每次连接另外一个服务器的时候都要自己写一堆代码来实现,写前端的工程师发现自己写的回调复杂到自己也不认识了,或者每次改完代码编译运行测试的一个周期的时间可以喝完一杯咖啡,这些事情都会让工程师们的心情变得很糟糕,从而导致效率低下,对工作失去了热情。 我在谷歌加这个项目的时候,担任了一个角色就是保证几百个 Google Plus 前端的工程师每天能畅通无阻地写程序,我们会有一个专门的小组去做各种各样的工具来完成这件事情,让工程师只是专注在他自己的那部分逻辑实现上面,而不需要考虑太多的与他们无关的细节。几乎每个我遇到的离开谷歌的工程师都会怀念自己在谷歌时期的工作环境。因为,离开了谷歌去了别的公司你才会发现,原来好多东西需要自己去实现。 裁掉你的产品经理 拉里·佩奇在2001年的时候,突发奇想地想把所有的产品经理都裁掉,理由就是没啥用。虽然很激进,但是到今天我仍然部分同意他的这个做法。 Google Plus 这个项目在后面两年里,团队来了大量的产品经理。这些产品经理有些甚至连一行代码也没写过(很多烙印),每天就是蒙在会议室里面讨论,日程上满到完全没有空隙。讨论完了以后,就告诉可爱的工程师们你们下面三个月的安排是怎样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然而,我觉得对于工程师来说,需要的并不是一个人告诉我们每天应该做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懂技术的并且可以负责任的Decision Maker,这个人可以是 CEO,可以是产品经理,也可以是某个工程师。在工程师们遇到困惑的时候,帮他们做一个合理的并且不可被推翻决定,这点对于控制公司的沟通成本非常的重要。如果要我给 Google Plus 的失败找一个理由的话,我会觉得是产品经理太多了。 工程师的自由流动 在谷歌内部,工程师是可以非常自由的流动,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的,这点好像在其他的公司并不是那么的多见。谷歌内部专门做了一个工具,用来帮助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牵线搭桥,只要看双方看对眼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来吧,哥们,一起干吧!任何人也阻止不了这个过程的发生。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可以理解并且合理的过程,如果一个工程师在一个项目做的不开心了,又没有一个换去别的项目的机会。结果就只有两个,要么是消极怠工,要么就是辞职走人。谷歌很多新的项目之所以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起来, 和这种灵活的内部招聘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选择离开谷歌 大约在一年前,我离开了谷歌总部,去探索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在谷歌待了大概八、九年,而人生又有多少个八、九年?在这里我见证了谷歌的成长,谷歌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如果那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谷歌,那一定是"awesome",在这里你能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被认为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公事,去完成一些伟大的项目,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但是,我内心还是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不能留在这里。离开的理由不是因为谷歌哪里不好,反而是因为它太好了,好到没人愿意离开,这一定程度上容易让人养成惰性,忘了自己为什么去奋斗。 而人总要为更有成就感的事情去努力奋斗,一直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保罗·格雷厄姆这样评价过谷歌:这是工作的好地方,但也是一个黑洞,人们似乎太喜欢在谷歌的工作,以至于没有人愿意离开,以至于没有一家创业公司出自谷歌。我部分同意这个看法,即使是在中国,Ex-Googler 们大部分都被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这些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搜罗走,出来创业的还是为数不多,像创新工场、兰亭集势和小米科技这样成功的就更屈指可数了。 在谷歌的时候,你也许还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公司的员工。而离开谷歌后,你的光环在瞬间就消失了。独自出来创业,路的确很艰辛,但是我却不曾后悔。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想写一套云端办公工具,让它运行在全世界每台电脑、每台手机设备、每台平板设备上。在过去三十年,文字处理工具几乎一成不变,一直在原地踏步,某种程度上说它虽然满足了用户的文档处理需求,却在另一种程度上阻碍用户的处理效率。 它有三个令人头痛的常见问题。第一个是许多人要同时编辑文件,或通过来回发邮件演示 PPT,这样很不方便。第二个是随时随地办公,很多人希望实现在线保存文档的功能,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任意设备上编辑文档。第三个是复杂性和学习成本,微软 Office 的很多功能其实大部分用户是用不到的,而这些功能增加了软件的学习成本和操作难度。 离开谷歌后,因为某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像 Google Docs 这样的好产品,在国内是无法使用的,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回国后,我的第一个目标是做一个足够简单的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文字处理工具,这个工具可以简单到任何人几乎不需要怎么学习就会使用,而它的功能虽然不多却又能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要。在产品和宣传方面,我也从谷歌身上学到很多。 谷歌的企业文化是创新,是开放,是包容,是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在做好产品这条路上,我和谷歌必将殊途同归。而离开,就是为了更好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