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新入大学(一所重点大学),他在电话里对我说,大学教授上课与高中老师没什么两样,也是照本宣科,简直不想读了。他说的也许是个别,但令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一个教授得读多少书?我知道自己没有资格问这问题。再说,教授评审委员会也没有规定。虽然没有规定,但以我浅薄的见识看,不多读一些,肯定是不行的。 教授是高等学府里最博学、最令人敬佩的人。中外皆然。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学的确出了一批响当当的教授。当年,鲁迅先生在北大尚受聘为讲师,可见教授的难为了。清华大学国学四导师是四座至今无人逾越的高峰,他们都是自成一家的大师。史学家陈寅恪在讲课时有"四不讲",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引来许多教授听课,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一所大学,有一批正的教授,则是一群学子的幸运;一个国家,有一批大师级的教授,则是一个民族的幸运。 中国古代没有教授,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教师,不乏其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经做过太学博士,当然是教授级的,做了教授,他依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勤奋读书。现在,中国的教授是遍地开花,只是开得艳的少,能结果的更少。不能结果,是因为入不敷出,读书不够多。今天的教授能坐得住冷板凳的越来越少了,他们在忙些什么呢?据知情人说,忙于出成果。高举科研大旗,四处拉些课题。谁拉的课题多,谁出的成果多,谁获的奖项高,谁写的著作厚,谁就是著名教授。对于中国的教授来说,没有成果实在是太痛苦,所以即使不读书,也不能不出成果。 要说教授不是读书人,恐怕连小学生也不相信;要说有的教授不深入读书,恐怕连他自己也承认。不深入读书还要著书,怎么办?答案是一个字:抄。这还真应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古训了,只是有的眼力太拙,竟抄自己学生的学位论文,有的抄功太浅,竟连题目一字不落地抄别人的著作,且一抄就是十几万字。倘若被人揭发出来,他们就摆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曰:"引用过度",脸也不红一下。现在,教授抄袭已经不是新闻,人们也不再惊诧了,但看见他们的名字,鼻孔里往往会冒一声哼。 读书人古称为士。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是能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汲取里面的精义,化为自己的操守的士。多读书也不一定要多出书。与其出浅薄的垃圾书,还不如述而不作,为自己保留一股士人的正气好。 好学校的标志是育人,真教授的价值在立人。含书量甚少而出书量甚多的教授一定是挂羊头卖狗肉。这样的教授,除了造假之外,又能教给学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