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4月11日一期报道,精神疾患困扰美国校园精英,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和其它专业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精神疾病相当普遍,1/10的人甚至认真考虑过自杀…这篇报道如下: 特明娜·马东从十几岁起就开始有阵阵的悲哀和焦虑感,但随着她在学业上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这名加利福尼亚女孩选择了刻意忽略这种感受。1998年,马东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从那以后,她便发现要压制这种悲哀和焦虑感变得越来越难。几乎每个晚上,独自在实验室的她都会感到情绪低落,对学习进展忧心忡忡。但她还是继续坚持下去,直到某一天她的男友————一名念生物物理学的研究生————自杀。这一悲剧性事件最终促使马东为自己的抑郁症寻求治疗。 现在,美国的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中患精神疾病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学生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不能忽视的地步。28岁的马东通过药物治疗将病情控制住后便组织了一个精神健康工作小组。这个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工作小组最近对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和其它专业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精神疾病已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近一半学生承认自己经历过情绪波动或与抑郁症相关的困境,这种精神困扰对他们的健康和学术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1/10的人甚至认真考虑过自杀。 竞争激烈、学费等问题是引发精神疾病的因素 专家莫特·西尔弗曼指出,研究生院充满各种可能引发精神疾病的因素————竞争激烈;学生整天泡在实验室或图书馆中,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还有令人烦恼的费用问题。因此,这些学院更应该对学生的精神健康问题加以重视。 在这方面,很多留学生显得尤其脆弱。外国人不仅要迎接新学业的挑战,而且还要面对一个全新的国家。一名在州立亚利桑那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说:"在这里的第一个学期,我几乎完全丧失了自信心。"他担心自己的学术背景不够好,和同系的学生与教授交流起来也有一定困难。他说:"我觉得心力交瘁,不想跟任何人说话……我甚至怀疑自己出国念学位的计划是否行得通。" 哈佛大学的心理问题专家理查德·卡迪森说,要说服外国学生寻求精神帮助并不容易。他说:"很多国家的文化不提倡寻求精神治疗,认为这是一种耻辱。"例如,上面提到的这名中国学生就试图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他通过参加校园里的文化社团、积极结交新朋友、发展各种业余爱好等途径来打消自己的精神沮丧。他说:"这种事不值得寻求专业帮助————我想我自己能解决。" 学校中可供学生使用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差别很大。医学院长期面临着自杀率较高的问题,因此多少都有些精神治疗方面的服务。例如,在克赖顿大学医学院,院方一般会在精神紧张、抑郁症、人际关系、营养和锻炼之类的问题上向学生提供帮助,还要求学生听一些相关的讲座。相比之下,法学院在这方面的反应要慢一些,不过像得克萨斯卫斯理大学法学院这样的机构也开始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不幸的是,这样的改革往往不是自觉的,有时候要靠悲剧性事件来促成。20世纪90年代末和2000年的一系列自杀事件促使麻省理工学院彻底改革它的心理健康计划。今天,麻省理工学院已建立起一个快速反应机制,为学生提供24小时诊疗服务。它还积极组织学生在宿舍进行讨论,并对学校教职工进行培训。此外,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防止自杀计划也即将出台,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咨询。 精神病专家伯纳德·阿伦斯说:"对个人来说,了解自我很重要。要了解自己有多大的忍耐力,在生活中关注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加强锻炼和休息,保证营养。"他还指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危险症状,包括睡眠方式或食欲发生改变,精神不集中,孤僻、不爱社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