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现存二卷五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撰,亦有人认为是后世人依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有"吴起兵法世多有"。《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吴子》三卷,并载明朱服校定《吴子》二卷。明、清以来,传本均为二卷。一般认为现存《吴子》已不是《史记》、《汉书》所称吴起兵法的全部内容,可能经后世多次整理,但仍真实地保留了吴子思想无疑。 吴起,生年不详,卒于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曾从师于曾参,初仕鲁,后入魏,魏文侯用为将,攻秦拔五城,为西河守以拒秦。后为魏相公叔所忌,奔楚,楚悼王用为令尹,实行变法,引起贵戚大臣的怨愤。悼王死,被宗室大臣杀害、吴起为将,能征善战,治军严明,与士卒同甘苦,深得兵心;为相明法审令,务在富国强兵,政绩卓著。在历史上,他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称。 《吴子》的核心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紧密结合起来。所谓"文德",就是提倡"道、义、礼、仁",以此治理军队和民众。认为"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所谓"武备",就是国家要加强戒备,"简募良材",建设强大的军队,以备不虞。《吴子》把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五类,主张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不义之战,并主张对战争采取慎重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在军队建设上,提出"兵不在众,以治为胜","用兵之法,教戒为先"的思想。治,就是强调军队训练有素,做到"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行","投之所往,天下莫当"。要求选募良材,重用勇士,以立志杀敌立功者为骨干,并要"加其爵列",优抚其父母妻子。教戒,就是教育训练。《吴子》主张把教戒放在治军的首要地位,"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军队树立荣辱观念,在战场上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做到"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在军事训练方面,《吴子》提出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包括单兵技艺、阵法、谋略等不同层次。采取先训骨干,逐步扩大,最后三军合成。 《吴子》的作战思想强调料敌用兵,因情击敌。它针对战国时期所面临的敌国,根据其政治、地理、民情、军队及阵法特点,提出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强调作战要"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指出有八种情况,不需再卜问吉凶,即可向敌进击,有十三种情况下要"急击勿疑",实质在于乘隙蹈瑕,不失战机;同时又指出有六种情况,要"避之勿疑",旨在避敌锐气,等待有利战机。它还指出"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强调指挥作战要大胆果断。 《吴子》还十分重视将领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并要求将领必须做到"总文武,兼刚柔",反对片面强调勇敢。处理军务要做到"五慎",即理、备、果、戒、约;指挥作战要掌握"四机",即气机、地机、事机、力机。 《吴子》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有关思想,在历史上被并称为《孙吴兵法》。宋元丰年间被收入作为兵学经典的《武经七书》,一直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并为译成日、英、法、俄等多种文本,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吴子》世传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刻《武经七书》系统诸本。今有解放军出版社一九八六所出版的《武经七书注译》和《吴子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