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开篇之作:捭阖。捭为开启,阖为毕藏。捭阖之术也就是开合有道,张弛有度;鬼谷子认为"捭","阖"是一对极其重要的哲学概念,是万物运行的关键。作为《鬼谷子》的第一篇,捭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也是战国时期谋士们游说诸侯、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则。 三思而行,别让愤怒之火毁了自己。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是聪明人。这样的聪明人懂得"捭阖"之道,在关键时刻能够不断改变自己,调整状态的人,而庸人,蠢人则会在关键时刻暴露自己的弱点,给别人留下进攻的机会。一个人的弱点总是在发脾气的过程中暴露出来,这就是不懂得"阖",不懂得隐藏,这往往成为溃败的征兆。如果愤怒的情绪已经产生,就应该先不要急着开口,学会控制和压抑自己,分析一下目前的情况,找到恰当的方法再开口,来解决问题。 口是心的门户,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人在说话时应该掌握分寸,懂得"捭阖"之道,生活中,漂亮的说话艺术能及时化解矛盾,帮助自己摆脱尴尬的局面。面对语言困境,就应当灵活应对,及时转换角度,巧说妙解,不但能给自己找个台阶,还能为生活增添某种乐趣。 古人云:"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合、必走。降则全败,合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意思是说,在我方处于不利地位时,有降、合、走三种可选择方式,只有主动的、有计划的撤出,才是上策。在谈话的时候,无论我们多么小心,也有失策的时候,如果你在该闭嘴的时候不闭嘴,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闭在及时,言在关键,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自己的主张与别人产生分歧时,要及时的避免与他人发生正面冲突,懂得灵活变通。这样,技能办好自己的事,又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文学家萧伯纳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变通就是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正在分期分批裁撤湘军之际,太平军在湖北起义。当时曾国藩处于两难之境;1.攻陷天京(今南京)以后,朝廷咄咄逼人,大有卸磨杀驴之势,曾国藩不得不自减羽翼,以释清廷之忌。2.僧格林沁骄横刚愎、不谙韬略,向来轻视湘军。他只好拖延,直到僧格林沁兵败身死。朝廷又让他出征,命他督办直隶、河南、山东三省军务,三省八旗、绿营、地方文武官员均归其节制。他还是拖延,他向朝廷一一陈述了不能迅速启程的原因。正在他为难之际,李鸿章派潘鼎新率鼎军十营包括开花炮一营从海上开赴天津,然后转道赴景州、德州,堵住了起义军北上之路,以护卫京师,给曾国藩创造准备和出征的条件。就这样,经过二十多天的拖延,曾国藩于六月十八日北上围剿起义军。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之际,促使或者等待失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于万难之间做到游刃有余。当自己的主张与别人放生分歧,适时变通,兼顾灵活性和原则性,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关系融洽了,则事事顺心,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