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刘邦项羽的成败,确实能够给人许多启迪。因为二者前后的变化太富有戏剧性了,所以他们的事迹史不绝书,世无不谈。小子看了他们的传奇,心痒难熬,决定另辟蹊径,从人体外部器官的角度将他们作个比较。不为能够给人什么思考,只为聊做一种谈资与消遣。 从整体上看,刘邦与项羽都是仪表堂堂的男子汉,项羽人高马大,令吴中才俊望而生畏,刘邦也相貌非凡,吕公一见,便将女儿的终身托付给他。我这里姑且肢解了开来说。 先说手脚。 项羽的手正如他自己后来说的,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史书也说他力能扛鼎。刘邦自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能够挥剑斩蛇,却一定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可最后结果是,这个难有其匹的有力的手却拔剑自刎,整个身体让人分了,而分了他身体的五六个人全都得以封侯。 在身体各个器官中,手是项羽使用最多的。他24岁的时候,就替叔父项梁砍下会稽郡守殷通的头颅,并挥剑斩杀无数。因为手太喜欢杀人,所以在反秦路线上,便被派上北上救赵的差事,而且还是副将,而刘邦则分到一个肥差,西进入关。因为在救赵一事上卿子冠军宋义见死不救,他在一气之下,又是手起刀落,将上司身首异处,一下子便掌握了别人的命运。巨鹿一战,他的手指挥无数的手破釜沉舟,自绝后路,使得脚们不存逃跑的幻想,于是手们一个个或说一双双,以一当十,斩关夺隘,势如破竹,竟将能征善战的王离兵团杀得人仰马翻,屁滚尿流,丢盔弃甲。而自己一个阵营的那些作壁上观的眼睛,算是大开了一番眼界,在他们的眼前看了一出令他们胆战心惊的精彩活剧。这双手,比较容易冲动,喜欢随心所欲,杀掉义帝,使自己授人以柄;坑杀20万降卒,沾满了血腥;很不冷静地一把火烧掉阿房宫,使自己臭名昭著……而刘邦的手也不怎么干净,被追杀得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竟推自己的两个孩子下车,为的是车子能够跑快一点,可以让自己的命能够多一些保险系数。他的手没项羽那么有力,他也不去做那用力气的事情,他的手是用来洗洗自己的臭脚的,就是这样的一双手,却最后扼住了项羽的咽喉,使得力大无比的霸王无能为力。什么原因?我想还是这个无赖一样的人能够借用许多别人的手,比如原来是项羽左膀右臂的英布的手,还有彭越的手,周殷的手,但是最倚赖的还是韩信的手。这个曾经双手爬着从恶少的胯下经过的淮阴穷汉,也许手并不像霸王那样有力,但是手有力只是一个方面,手段才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四两拨千斤,打太极,借力打力,等量级的人在用力的时候懂些技巧与方法更显得得心应手。韩信就是项羽等量级的对手。你有破釜沉舟,他也有背水一战,他还能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能够十面埋伏。所以最后韩信成了项羽最致命的一手。 项羽的手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不像刘邦那样出手大方,一个官印,揣在手里想老半天也不舍得交给别人,所以别人自然觉得没受到重视,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认可,自然不会再为你奔走效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然更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利益,也就不愿为之卖命。而相反,刘邦就非常大方,多多地开空头支票,封官许愿,可共天下,为了一个反间计,一出手就是四万斤黄金,这样的豪阔项羽绝对不舍。舍得舍得,舍掉的是金子,得到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项羽既然能够扛鼎,脚力自然不错,他能够在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说杀谁就是谁,可见他的勇猛,也可见他的迅疾。其它的不说,就说他临死的时候对他的乌骓宝马的依依不舍就可以看出,他把马也看做是他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乌骓宝马当然没有愧对他的厚爱,它快如闪电,帮了他的大忙。他很看重自己的这个脚力,也说明他看重脚,这其实是他的一个误区,我们现在说脑体倒挂,项羽就是最典型的。他太过于重视自己的身体的力量了,所以往往刚愎自用,既然刚愎自用,那就不怎么喜欢用别人。这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再说口眼耳脑。 言为心声,嘴上说的自然是心里想的。项羽的嘴表面上看起来比刘邦要出色许多。你看他一出口就很豪气干云。在还没有起事的时候,他就很羡慕地说:"彼可去而代也"。无独有偶,刘邦也说过相似的话,不过气势上就弱了许多:"大丈夫当如是也",前一句很具有侵略性,咄咄逼人,后一句则是羡慕,显得稳重,较为温和。但都是有理想与野心的表现。项羽的嘴有时候还能够成为武器,像后来三国里的张飞一样,大吼一声,能够退敌几里。刘邦的嘴巴则不能有这样的功力,就是两个人针锋相对,也都稍逊一筹,比如当项羽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刘邦笑着说:"我宁斗智,不能斗力。"刘邦当然不会单打独斗,但刘邦也不可小觑,他还不发达的时候,去赴吕公的宴席,一分钱没带,却大言不惭说贺钱一万,大咧咧被引入上座,打下咸阳,他与三秦父老约法三章,硬是将人心给足足的收买了过来。而更重要的还是他还有众口"铄金",有许多的名嘴替他说,派郦食其就凭三寸不烂之舌而下齐国,派特使说动了英布与彭越会战垓下围剿项羽。 虽然项羽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但是他的嘴巴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口无遮拦。他说彼可取而代也的时候,就被叔叔掩住了嘴巴,因为这是灭族的话语,在鸿门宴上把向自己通风报信的曹无伤抖搂出来,将安插在刘邦身边的定时炸弹自己就给敌手给排除了。所以没有心机与城府的嘴巴只能明着有优势,而在暗地里,自己就得大吃哑巴亏。 嘴巴关不住风,还不容别人多嘴多舌,别人说一句沐猴而冠,便身首异处,堵了别人的嘴不准说,这就闭目塞听。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所以项羽特别不如刘邦的还是耳朵。项羽的耳朵一听反面意见,便气不打一处来似的,连亚父的话也不听,而刘邦则礼贤下士,而且还善听。听了张良的一席话,便拜为军师;听了韩信的话,立即就登坛拜将;听了郦食其的话,便马上不洗脚,洗耳恭听;听了魏无忌的话,就马上拜陈平为都尉;听了陈平的话,便立即拨了四万金黄金;听了樊哙与张良的话,就不再留恋秦宫的宝贝与美女;听了陈恢的"投降者受封"的话,所过郡县,不费一兵,就纷纷开城投降。而这样听从,很多时候都还是在别人阻挠的情况下进行的,这说明他对于局面的判断对于话的判断是准确的,而且一经觉得很好,便当机立断,不拖泥带水,所以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也的话,就是说出来的内容他能够接得住点子。 刘邦的眼睛似乎也比项羽的好使。当韩信要做假齐王的时候,面对使者,他怒火攻心,可是张良陈平给他使眼色,他立即意会,强压怒火,转怒为喜,而且超出了要求,封为真齐王。他还有许多的眼睛,比如萧何就是他的眼睛,萧何月下追韩信,慧眼识英雄,从而让刘邦留住了一个大人才。而项羽眼睛就有些鼠目寸光,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用眼示意,他就是看到了也当做没有看到,白白错失一次良机。 当然,说来说去,其实不用脑子才是项羽失败的最大原因。但如果说项羽真不用脑子也说不过去,"学万人敌"的他应该算是有勇无谋的人。他身经百战,几乎成为常胜将军,不用脑子是不成的。在每一个局部战场,每个战役,他都是既能够用力也能够用脑子的,破釜沉舟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即使战到最后剩下28人的时候,他将他们分成四个小分队,后又变成三队,杀敌数百人,自己只损失两个。他的战术运用是出类拔萃的,如果他不做统帅,他一定是拿破仑彭德怀那样的大将军。可惜他身为统帅,却不在全局上用脑子。战术上用,在乎的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战略上不用,他没有经营,也没有布局,最后弄得自己捉襟见肘,倒东墙补西墙,最终陷入战略被动。而且最后他还不明白自己怎么失败的。可见他在这方面脑子稀里糊涂得要命。他没有脑子的地方真可谓俯拾皆是:项伯告密,不见处理;脱口而出使自己打入敌人心脏的曹无伤毙命;分封诸王重情而不论功;坑杀秦卒失去民心;他除了用战争的手段……连一心一意为着自己的范增也竟未识破拙劣的离间计而被自己气走。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也就罢了,可是又因为自己什么事都一帆风顺,也不屑于用别人的脑子。范增脑子比他高明,可是他不能用,还有此前的韩信陈平,原来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可是因为自己不用,结果都跑到敌人阵营里,又因为他们知己知彼,从而对付自己。自己用脑于某一场战争,就会成为当局者,而不能置身事外去谋全局,这是作为主帅最忌讳的。韩信说他政治上幼稚糊涂,算是点中了他的穴位。 综上分析,从个人素质上,项羽比刘邦高明一些的地方相对来说是多一些的,但是刘邦能够虚怀若谷地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在自己的长处上又能够扬长。项羽大多用的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与智慧,刘邦则有许多左膀右臂,如果说韩信曹参周勃等是他的手,萧何等是他的脚,运送粮草,保障供给,可谓出生入死。那么张良陈平等就是他的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当然,刘邦的脸皮也比项羽要厚,心子也比他要黑。当项羽吓他说要烹了他父亲与妻子时,刘邦便说,那到时候分他一杯羹。刘邦脸皮厚,在很早的时候就表现得很充分,他到吕公也就是后来的岳丈家里吃酒席的时候,一个钱布花,却说万钱,然后坐了贵宾席。而项羽脸皮太薄,宁愿死,也无颜见江东父老。 双拳难敌四手,孤掌难鸣。项羽以一人之手脚眼口耳脑还有脸皮,敌刘邦众多手脚眼口耳脑和其厚脸皮,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