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亲历式历史教育为何离我们那么遥远


  近日,网络上流传着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的活动照片,自1868年以来,在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上至国家总统,下至普通百姓,无数美国人会扶老携幼来到阿林顿国家公墓,缅怀、纪念自南北战争以来在历次武装冲突中失去生命的美国军人。在纪念活动的照片集中我们看到,除了军人家属之外,还有大量的普通人自发的来到了公墓现场,他们的生活或许与战争毫无关系,但在这一天,他们或者身穿南北战争时期的军装,或者力图在每一块墓碑前插上国旗,用自己的方式向历史致敬。
  美国的国家历史并不长久,但美国人却极其珍视这短短两百余年的历史,费城的独立宫、哈佛大学的行政楼,林肯遇刺的福特剧院、感恩节前的白宫晚宴……在这个世界上最现代的国家,历史的痕迹分外抢眼。与此同时,历史教育一向是美国各类学校中的重头课,在各大博物馆、历史遗址和国家纪念日上,从来就不乏青年学生的身影,而各种公共部门和私人团体也非常乐见与支持这种"亲历式"的历史教育。
  教育的一大基本职能是传递社会价值观,用批判性的方式完成行为和思想的代际传承,而历史教育则是运用这一职能的最佳场所。但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历史的概念窄化,很多人误将历史等同于历史课,将历史变成了一门上课听讲、下课复习、考前练习的学科,而数量庞大的历史事件、人物、意义和年表令许多学生不厌其烦,早早地将历史归为"最无聊的课程之一"。这种历史教育方式的背后暗含着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即将历史视为教科书里的东西,导致我国的学生虽然表面上自豪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但内心深处却缺少对历史的感知,对他们而言,历史是冷冰冰的。
  这绝不应该是历史教育的本来面貌!在一定意义上讲,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中,日常生活中遍布着历史教育的素材,而历史教育本来是,也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教育。张骞的西域之行让大蒜、胡椒成为了今天厨房中的基本配置;哥伦布的探索让人们认识了土豆的价值;而在中国人称火柴为"洋火"的时候,谁会想到那个工业落后的中国竟会发生如此剧变……将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吧,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历史的脉搏,在"亲历"历史的同时感知生活,他们会发现历史也是有温度的。
  今年5月13日,国务院下发通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全国放假1天。希望在这一天,学校不要再布置家庭作业,家长也不要再催促孩子赶紧读书学习,而是领着他们去卢沟桥、台儿庄、中条山,去了解一下当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悲壮和慷慨,这是课本无法教给他们的。
网站目录投稿:妙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