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法]卢梭 类型:自传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781年—1788年。作者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18世纪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本书是他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写成的一部自传性作品。其目的是针对《爱弥尔》出版以来所遭受的恶意咒骂,为自己进行必要的辩护。卢梭并不打算在生前出版这部作品,只是在回到巴黎以后给朋友们朗诵过其中的一些篇章,即便如此,有的人仍然出于心虚或嫉恨横加阻挠,甚至到警察局去告发,要求禁止他的朗诵。但《忏悔录》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人们之间流传着,并在他死后终于得以出版,而且几乎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他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马克思)。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范希衡、黎星翻译的《忏悔录》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我将赤裸裸地把一个人的一生剖析给你们看。这个人便是我—让·雅克·卢梭。我于1712年生于日内瓦。父亲是个穷钟表匠,母亲是个牧师的女儿。我一生下来便要了母亲的命。我儿时酷爱读书,崇拜希腊和罗马的古人。我也有不少缺点,嘴馋,搞过恶作剧。我性喜柔情宁静,怀有爱人之心,并切望被人所爱。11岁时,我爱过一位22岁的姑娘,但她并不在意,我当时十分气愤。 16岁那年,我在安那西做学徒时认识了美丽的华伦夫人。我既是她的学生、朋友,也是她的情人。后来,我不甘心做学徒,便流落到意大利。结果因身无分文而不得不进了都灵的一所宗教收容院。以后,我又相继当过店铺的伙计和某伯爵夫人的秘书。伯爵夫人临死时,我偷了她一条让我迷恋的小丝带,被查获后,我竟无耻地嫁祸于一位我所钟爱的女仆。这件事一直让我良心不安。我的另一件丑事,便是难以控制我内心的情欲。我曾在一僻巷中调戏过打水的姑娘,被人逮住时,我又靠谎言脱身。 19岁那年,我回到了华伦夫人身边。她积极为我寻找出路。那是一段平静的日子,我在她身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产生了多种兴趣,沉迷于数学、几何、绘画和音乐。以后,我完全被音乐所吸引,无法继续我当时的丈量员工作。这时,华伦夫人向我敞开心扉,虽年龄悬殊,我们终究成为"情侣"。 除了音乐外,我对文学和哲学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注意伏尔泰,很喜欢他的《哲学书简》。其时,我的身体状况恶化,不时吐血,虽经华伦夫人照料,但已失去原先的活力,我预感死神已近,更加拼命读书。 我决心从事音乐研究,但我新发明的记谱方法却遭到法兰西科学院的否定,这事令我十分沮丧。与此同时,我在文学界结交了一些名人,我认识了狄德罗,与伏尔泰、布封成了朋友。其间我一度去威尼斯,担任法国驻意大利大使的秘书,虽工作勤恳,但得罪了一些小人。最终我失望地离开了官场,恢复了对音乐的研究和创作活动。后来,狄德罗因《哲学思想》一文被捕时,我设法营救他出狱,我们之间的感情愈益加深。 1750年,我的一篇应征论文不意获奖,并成为巴黎文化界关注的中心,但同时也招来一些非议。1752年,歌剧《乡村卜师》使我一鸣惊人。国王想召见我,但我为了人格独立决定不进皇宫。为此我和狄德罗发生争执,先前的一些朋友也与我逐渐疏远。我心情忧郁,疑心重重,担心有人加害于我。此时,我备感孤独和空虚,十分需要另一颗心的温暖。于是,我找到了一个伴侣,名叫戴莱丝。为便于构思,我和她一起去做了8天的旅行。 1756年,我结束了在巴黎的生活,入住一位夫人赠送的"隐士之家",在那里沉溺于小说创作的狂热之中。我遭到了一些非议,连我尊敬的狄德罗也和我唱起了反调。《新爱洛绮丝》的出版轰动巴黎,以后又相继出版了《音乐词典》和《社会契约论》。但《爱弥尔》的问世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到处都有人恶毒地咒骂我,朋友们纷纷离我而去,"隐士之家"的主人也对我下了逐客令。 我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之中,连人身安全也保证不了。后来,我不得不躲到一个湖中的小岛上去,但在那里,人们也只让我居住了两个月。我被迫再次流浪,去迎接吉凶未卜的将来。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第9章。卢梭结束在巴黎的生活,在大自然中找到感情寄托,并即将投入到小说创作的狂热之中。 我急于要住进退隐庐,等不及明媚的春季来临,住宅一收拾好,就赶紧搬进去了。这就引起了霍尔巴赫一伙的一片嗤笑声,他们公开预言,我守不了三个月的寂寞,就会羞惭满面地回到巴黎,过跟他们一样的生活。而我呢,十五年来都是如鱼失水,现在仿佛又要回到故渊,对他们开的玩笑根本没有理睬。自从我不由自主地投身到社交界以来,我没有一时一刻忘记我那亲爱的沙尔麦特和我在那里度过的甜蜜生活。我感到我生来就是为了退隐和乡居的,不可能在别的地方生活得幸福。在威尼斯,在公务繁忙之中,在外交使节的高位之中,在升官晋爵的骄傲之中;在巴黎,在上流社会的漩涡之中,在晚宴的口腹享受之中,在剧院的夺目光彩之中,在虚荣的幻烟迷雾之中;对丛林、清溪、幽静的散步的回忆经常使我分心,勾起我的愁思,引起我的嗟叹和憧憬。过去,凡是我能强制自己去做的那一切工作,凡是曾使我打起一阵阵精神来的那一切野心勃勃的计划,都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有一天能过这种幸福无穷的乡间逍遥生活,而这种生活,我此刻正深自庆幸即将到手了。我原以为只有相当的富裕才能实现这种生活,现在我诚然没有发财,但是我觉得,以我这种特殊的地位,无需发财,很可以由完全相反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的。我没有一个苏的年金;但是我有点名声,有些才气;我很俭朴,那些为了不招人非议而必需的开销又都摒弃了。除此之外,我虽然懒散,可当我愿意勤劳的时候,还是勤劳的;我的懒散不是游手好闲的人的懒散,而是一个独立不羁的人的懒散,他只是在爱干活的时候才干活。我抄乐谱的这个活计,名既不高,利又不厚,但是靠得住。社会上很满意我有勇气选定这个职业。我不愁没有活干,而且只要我好好地干也就够维持我的生活。《乡村卜师》和我其他作品的收入还剩下两千法郎,有了这笔存项,我就不至于受穷。再者,我正在写几部作品,有希望不必向书商索取高价就可以再补充一些收入,足够使我能从容工作,不必过分劳累,甚至还有散步的余暇。我的小家庭,一共三人,个个都有事做,维持生活并不要太大的花费。总之,我的收入是跟我的需要和欲望相称的,使我有可能按照个人志趣选定的方式过幸福而持久的生活。 (选自《忏悔录》,范希衡、黎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我在女人跟前经常失败,就是由于我太爱她们了。 仅仅享受到爱情的人,还不能感受到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 我们在所爱的人的身边,感情就能充实智慧,正如它能充实心灵一样,并不怎么需要在这以外去冥思苦想。 我所爱的闲逸是儿童的闲逸,他不停地活动着,却又什么也不做;是胡思乱想者的闲逸,浮想联翩,而身子却在呆着。 阅读指导 《忏悔录》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卢梭自信比那些攻击和迫害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来得高尚、诚实自然。他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家庭环境充满柔情,古代历史人物给了他崇高的思想。但是,社会环境使他受到了污染。他偷过东西、撒过谎、做过损人利己的事。他想以这样的叙述说明他著名的人性论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他愤怒地揭露那个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这部自传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另一方面,它对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也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这是一部以极其坦率的风格写出来的自传。卢梭企图以这种坦然的作风,表明自己高于当时虚伪的封建道德。而且,他是站在人性论的立场上,把自己作为"人"的一个标本来进行剖析、对自我进行热烈的赞赏的。为了和宗教的"神道"对立,卢梭竭力推崇自己身上的"人性",肯定自己作为人的自然要求,他以感情丰富自诩,把感情视为个人行动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一些低劣的冲动和趣味美化为"人性"的动因。他宣扬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意志和兴趣为出发点的个人主义人生态度。因此,卢梭对自我和个人的强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与推崇自然人性所相应的是,卢梭在《忏悔录》里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感情。他在那个恶浊的社会里,总是感到厌恶和苦恼,而只要他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就感到心胸开阔,精神爽朗。通过对不少自然美景的描写,他提出了回到大自然去的口号。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常常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 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对感情的重视、对大自然深沉的热爱,正是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忏悔录》或是卢梭文学创作的特点,这些特点对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使他成为这一文学思潮的先驱。德国诗人歌德说:"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这一论断恰当而高度地评价了卢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阅读建议 《忏悔录》是一部以思想深刻而著称的小说,但其结构比较松散,在阅读时要分清主次。